明帝在得知此事後,很是悲痛,先是下令以侯國之禮來葬劉英。但同時,他把檢舉人燕廣封為折奸侯,命令讓燕廣來辦理這個案子。燕廣這個人不但是歪曲事實的行家,還是一個徹頭徹尾的酷吏,他把和劉英有來往關係的而且在冊的一律下獄,多達數千人。這些人中有在朝親貴,有藩國要吏,有民間名士。在嚴刑之下,主人被處死,隨從的流放。被燕廣誣告的顏忠與王平進入獄中後自知將死路一條,於是,開始誣告他人,想在臨死前找幾個墊背的。他倆一口咬定隧鄉侯耿建、郎陵侯臧信,護澤侯鄧鯉和曲成侯劉建等也參與了他們的佛老活動。燕廣派人將這些人捉拿到洛陽,可這些人居然都說自己根本不認識顏、王二人。但,燕廣已經誣陷了那麼多人,已經不在乎這幾個了,也把他們定罪。如顏、王二人這樣的人很多,他們被捉進來受到誣陷後,立即又去咬別人,一牽十,十牽百,幾千人被牽扯進來。整個東漢帝國處於陰雲之下。
後來,光武帝夫人馬皇後出麵勸說明帝,這件案子牽扯太多人進來,事實上是根本查不出什麼問題來的。還是罷手吧。
明帝突然醒悟,東漢初期的這次楚王案才宣告結束。
而折奸侯燕廣的下場已不得而知,不過,一個靠歪曲事實而得到功名利祿的人在將來的人生道路上還會做出同樣的事情。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濕鞋的道理。他的下場也就可以猜測得出來的,畢竟,誣告不是生存之道。
5、皇帝的誣陷
中國曆史上最大的誣告者往往就是接收者本人,確切地說,是有著生殺予奪大權的皇帝。在這些皇帝中,開國皇帝占了一大半,劉邦與朱元璋是其中的頂尖誣告者。漢朝初年的韓信案和明朝初年功臣的集體被屠殺案就是明證。由於這類人原本就是接收者,所以當他們把自己的這一身份與誣告者合二為一後,其所誣告的對象絕對的在劫難逃。
洪武十三年,朱元璋以“謀反”罪將胡惟庸誅殺。事前,有人告丞相胡惟庸“謀反”,證據是此人在城外看到他家裏刀槍林立。朱元璋立即逮捕胡惟庸,嚴刑拷問,逼他承認謀反。胡惟庸雖然最終也沒有承認,但將其滅族的罪名仍舊是謀反。胡惟庸案可看作是朱元璋對功臣集團開刀的一個前奏。他之所以殺胡惟庸,是因為胡惟庸本人受到朱元璋的優待好幾年,他自己一個人獨攬丞相大權,隨便提拔人和處罰人,很多人奔走於他的門下,給他送的金銀財寶多不勝數。甚至有時候,很多該讓朱元璋知道的事情也沒有讓朱元璋知道。實際上,朱元璋對於胡惟庸最恨也最怕的是他的專權。而作為一個皇帝,不能隨便殺丞相,所以才有了“謀反”這一罪名。
不過,胡惟庸案所牽扯進來的功臣並不多,由於胡惟庸平時就自視甚高,與他來往的功臣很少,所以朱元璋把誣告的本事發揮到了極致,也沒有殺掉多少功臣。但十年後,通過李善長一案,他終於有了發揮誣告才華的機會。
李善長是如假包換的明朝功臣,朱元璋剛起兵時,他就跟隨左右,可謂是為朱元璋立下了汗馬功勞。但正是因此,所以當洪武二十三年,李善長已經七十多歲還沒有死掉的情況下,朱元璋開始焦慮起來。李善長在胡惟庸死後被封為丞相,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在朝廷中的名望頗高,朱元璋必須要把這個老功臣處理掉。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帝國都城南京有許多人因罪被遷往邊地受罰,這些罪人中就有李善長比較親信的丁斌等人,李善長舍出一張老臉向朱元璋求情,請求赦免他們。朱元璋立即找到了機會,先將丁斌下獄審訊。丁斌這個人背景有些複雜,他十年前是胡惟庸的一員幕僚。朱元璋所以要拿他開刀,就是因為他有這個背景。果然,在嚴刑與引導之下,丁斌回憶往事,突然就想起了十年前李善長的弟弟李存義常常出入胡惟庸府。朱元璋聽到這個消息後,心花怒放,立即逮捕李存義父子。十年啦!李存義上了年紀根本記不起十年前的事情了,但這並不要緊。朱元璋想要的東西,就必須要他親口說出來。嚴刑之下,李存義居然承認了這樣一件事:當初胡惟庸想謀反,派我去說服我哥哥李善長,並許以事成之後封我哥哥為淮西王。
審訊官問:李善長可曾答應?
嚴刑之下,李存義回道:雖沒有答應,但心已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