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21世紀,會展業已成為舉世矚目的朝陽產業,但是中國的會展業和會展教育尚處於起步階段。這表現在中國會展經濟的勃興隻是近十年來的事情,表現在會展本科專業還隻是屬於教育部的試辦專業,尚未列入國家正式的招生目錄之中。相對於其他專業動輒有上千所高校舉辦,目前國內僅有40所左右高校獲得教育部批準的試辦會展本科專業的資格,其數量極其稀少。而隨著我國會展業的迅速發展,會展人才出現的全國性緊缺局麵,又使我國會展教育麵臨曆史性的“朝陽”機遇。
會展經濟是國家和地方經濟的晴雨表。作為一個經濟發達省份,浙江省的會展教育也是走在全國前列的。作為浙江大學和杭州市人民政府聯合創辦的一所新型大學,浙江大學城市學院自1999年建校以來,就勇於創新,以培養社會需要的高素質複合型、應用型、創新型人才為目標,於2003年在廣告學專業下開設會展策劃與組織專業方向,並成立會展研究中心,開始會展教育和研究,這在全國來說是最早的。2007年,浙江大學城市學院獲得教育部批準試辦會展經濟與管理本科專業,每年招生75名左右,目前在校生達300餘名。需要說明的是,我們是在傳媒與人文分院下麵開設會展經濟與管理專業的,這與國內高校一般在商學院開設會展教育具有異質性。這種異質性的優勢在於我們更側重於以傳播學的視角培養會展策劃、文案和管理的會展核心人才,從而與其他高校形成差異化競爭。會展業中巨大的人流、物流和信息流都是傳播學研究的範疇,所以從傳播學的視角對屬於創意產業的會展業開展會展傳播人才培養,是符合會展業內在人才需求的創新設置的。
在幾年的會展辦學中,我們在會展教育機製和人才培養模式方麵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和實踐,並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其中“政府—協會—高校”三方互動的會展人才培養機製、基於“項目驅動”的創新型高級會展人才培養模式,受到會展業界和教育界稱道。教育部工商管理學科旅遊管理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馬勇教授指出:浙江大學城市學院是目前國內極少數真正形成人才培養機製和人才培養模式的會展教育院校。
營造良好的會展教育生態是會展專業辦學成功的關鍵。目前中國的人才培養生態不盡理想,原因與一些地方政府和企業在人才培育方麵的責任意識不強、很多企業在人才需求上的急功近利有關,也和學校自身的進取意識和對外拓展能力不強有關。高校真正實現開門辦學的成功案例還不多,不少學校的政產學研合作的開展亟待加強,這也影響了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質量。
浙江大學城市學院積極派遣專業老師赴德國考察會展教育,從德國職業教育的“雙元製”教學模式中得到啟發,積極拓展與政府、行業協會的合作,構建“政府—協會—高校”三方互動的會展人才培養機製。在這一機製下,浙江大學城市學院與杭州市西博辦聯合成立了浙江大學城市學院杭州城市會展研究發展中心(簡稱會展中心),組建了主要由企業編製人員構成的專職員工團隊,與專業教師團隊、專業學生團隊一起,直接承接會展項目。代表政府的杭州市西博辦將自己主辦的部分會展項目交給會展中心運作,積極支持會展人才培養。浙江大學城市學院向市西博辦提出“要項目而不要資金”的可持續發展理念。因為項目是年年不斷的,而資金往往隻是一時;因為項目不僅可以轉化為人才培養資源,並且也能夠產生社會效益和經濟利潤。同時,具有半官方色彩的杭州市會議展覽業協會也大力引導其會員企業與我校合作,向我們提供會展人才培養資源,使地方實力會展企業成為我們會展人才培養的廣闊平台。另外,在我們有承接項目的情況下,會展企業很多時候是以乙方的身份參與到我們承辦的項目之中,這為我們的專業師生向業界的專家學習與合作提供了機會,也提供了良好的話語權,使得我們的專業人才培養能夠很好地融入到會展項目運作之中。“政府—協會—高校”三方互動的會展人才培養機製構建了我校良好的會展教育生態,使我們辦活會展教育有了很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