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樂山

“巴黎燒了嗎?”

這是納粹德國頭子阿道夫·希特勒於一九四四年八月二十五日巴黎解放的那天,在東普魯士(臘斯頓堡)一個叫“狼穴”的地堡裏,向他的總參謀長約德爾上將氣急敗壞地提出的責問。

就在兩天之前,他剛向新派去守衛巴黎的德軍司令馮·肖爾鐵茨發出了要堅守巴黎到最後一兵一卒與城共存亡的命令;在此前不久,他還派了爆破專家到這個世界上最美麗的城市去埋設地雷和炸藥,打算在萬一失守時實行焦土政策,把整個巴黎連同它的許多具有曆史意義的輝煌建築和藝術寶藏統統付之一炬,夷為平地。

與此同時,盟軍六月六日在諾曼底登陸以後,向法國的德占區縱深地帶長驅直入,先鋒部隊已兵臨巴黎城下,巴黎解放指日可待。為了配合盟軍進攻,巴黎市內的抵抗運動組織已經做好了起義的準備。

就在這緊鑼密鼓的八月的一個無月之夜,一架英國轟炸機在巴黎近郊悄悄地空投了一名法國諜報人員。他隨身攜帶一份秘密情報,前去巴黎市內一所幽靜的修女院,遞交給藏匿在那裏的英國諜報負責人,要他緊急通知抵抗運動的各個地下組織暫停發動起義。因為盟軍要節省為解放後的巴黎二百萬居民運送生活必需品而耗費的汽油,把它用在更加急需的攻打德國本土的大軍身上,以爭取早日結束戰爭。他們決定要繞過巴黎,暫不解放它。為了避免巴黎人民過早起義造成巨大的無謂犧牲,盟軍諜報部門才有這次空投秘密情報員之舉。

但是,這個突如其來的消息卻使巴黎抵抗運動內各派別的地下組織陷入了混亂。一方麵,抵抗運動中共產黨領導的派別決心要舉行起義,把巴黎從德國四年的占領下解放出來;另一方麵,抵抗運動中的戴高樂派,尤其是戴高樂將軍本人,決心要搶在共產黨之前到達巴黎,建立他自己的地位。為了防止共產黨搶先發動起義,戴高樂一方麵從臨時駐地阿爾及爾秘密飛抵法國前線,向盟軍總司令艾森豪威爾曆陳及早解放巴黎的重要性,另一方麵密令他派駐在巴黎的地下高級助手保持對抵抗運動的控製。

這樣,在盟軍與德國之間,在德軍與抵抗運動之間,在盟軍與戴高樂之間,在抵抗運動中各派之間,就展開了一場緊張、激烈而又複雜的鬥爭。

以上所述的戰爭形勢,就是於一九六五年出版的這部以希特勒原話為書名、記述巴黎解放經過的著名紀實文學的第一部分《威脅》的大概內容。《巴黎燒了嗎?》(Is Paris Burning ?)生動又詳細地描繪了一九四四年八月解放巴黎的戰鬥全過程。兩位作者拉萊·科林斯(Larry Collins)和多米尼克·拉皮埃爾(Dominique Lapierre)分別是美國《新聞周刊》和法國《巴黎競賽》的記者。他們在作品的史實方麵力求翔實,花了將近三年時間搜集材料:他們翻閱了美法德三方麵的軍事檔案,采訪了上至艾森豪威爾、戴高樂高級助手、肖爾鐵茨,下至法、美、德軍普通士兵和巴黎市民共達八百多人,采用了其中五百三十六人的親身經曆,因此能使這部作品做到事事有根據,人人有下落,句句有出處。另一方麵他們又發揮了新聞記者的特長,能把文章寫得生動活潑,引人入勝,令人覺得仿佛在讀一本扣人心弦的驚險小說,放不下手來。作為報告文學(或者所謂紀實小說),它可以稱得上是一部典範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