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學好各科有訣竅(8)(1 / 3)

學地理知識也和學其他知識一樣,有一個循序漸進、由淺入深的過程。用聯係方法讀地圖,方可知道新知識的來龍去脈。如中國氣候特點之一的“氣候複雜多樣”,同學們隻要在讀好“中國溫度帶的劃分”、“中國幹濕地區”和“中國地形圖”的基礎上,把影響氣候的諸因素聯係起來,便可得出結論:“疆域遼闊,南北跨緯度廣,東西距海遠近差別極大,地勢高低相差懸殊,地形類型齊全,分布錯綜複雜是造成氣候複雜多樣的主要原因。”又如世界氣候類型的學習、亞洲主要山脈、高原與河流走向之間的關係等皆可用縱向聯係法。

3.橫向對比法

學習地理時,特別是進行橫向比較時,往往需借助地圖,這樣容易掌握地理事物的特點及其成因等。如在學習南美洲的地勢地形時,可與北美洲的地勢地形相比較。通過讀圖便知道,北美洲和南美洲相似之處都是由三大地形組成;而南美洲不同於北美洲,南美洲西部為高大的山脈,東部是平原與高原相間分布,北美洲則是南北縱列的三大地形。這樣通過觀察、比較,加深了對南、北美洲地勢地形的認識。

4.形象記憶法

地理中有不少國家、省(區)、河流等的輪廓或形狀要識記。如何盡快準確而又便捷地把它們記住,不妨采用看圖形象記憶。如非洲大陸輪廓便像是一個梯形和三角形的組合。意大利版圖則像一隻穿了高跟鞋的靴子在踢足球。青海省輪廓則像是一兔子,西寧則似它的眼睛。黑龍江省輪廓亦像一隻天鵝。江西省版圖則像是一幅束了發髻的女人頭像。長江則呈“W”形。黃河則呈“幾”字形。上海浦東像是長江這條巨龍的頭,江、浙、皖則是龍頸。

下麵是一些具體的例子:

記憶時,可展開豐富的想象,以機器人為例,如將肚子部分看作湖南,腦袋看作湖北,兩條腿的左邊和右邊便分別為廣東、廣西了。

5.圖像記憶法

這實際上是一種將課本上的文字變成圖或將課本上的圖加以簡化的方法。例如:

亞洲河流流向及下遊平源分布圖像

亞洲地形中間高,四周低,河流呈放射狀分流。在河流中下遊多分布著衝積平原或河口三角洲。據上圖可知其河流及:平原分布規律。

地形傾斜座標係圖像

有些國家,有些地區的地勢有一定的傾斜方向,經整理,用圖像所指方向表示傾斜方向,可減少文字敘述,便於直觀對比記憶。

起自北京的放射狀鐵路圖像:

以北京為起點的鐵路線很多,畫出圖像,按順時針方向記。如圖中8條鐵路,隻記終點的8個字:包通承哈,秦滬廣原。

西南三省水陸交通井字形圖表:

聯結西南三省四個重要城市的鐵路,構成環形鐵路,加上與其聯結的水路、公路、總體結構,大致成為“井”字形。

黃河中下遊區田字形鐵路主體架:

黃河中下遊區以鐵路交通為主,是我國鐵路交通比較發達的地區之一。如上圖,把鐵路網想象成田字形的主體骨架,十分清晰而有條理。黃河外側幾字形鐵路:

鐵路的修建往往與河流有一定關係,在幾字形黃河外側可構思成幾字形的鐵路圖像。

6.分塊記憶法

這一方法是上海市彙文中學萬淩霄同學創立的,他寫道:

在中國地理的學習中,掌握省級行政區的劃分是十分重要的,它關係到以後學習氣候,河流、礦產等地理現象、地理事物的分布及分區地理等各知識點。而“中國政區”圖中各省地理位置的分布似乎比較亂,名稱也較多,較難記憶,這樣就成了同學們學習中的難點。如何提高學習、掌握這張圖的效果,做到事半功倍呢?這就必須運用正確的學習方法及記憶技巧。下麵就介紹一種分塊記憶方法。

首先,準備兩張空白的“中國政區”填充圖,在學習的過程中作練習用。

第二,先按地圖冊上的“中國政區”圖,在預先準備好的其中一張填充圖上填寫一遍。這樣,對我國23個省、5個自治區、3個直轄市有一個大概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