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章 後記(1 / 2)

2004年12月,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將部級重大社科研究項目——《當代中國廣播電視學》正式下達給中國廣播電視協會。由於種種原因,曆時四年多未能結項。2009年3月,中國廣播電視協會將此任務交由第三屆學術委員會完成。當年6月,第三屆學術委員會召開主任會議,聽取原寫作組情況介紹。會議認為,1990年原中國廣播電視學會曾組織編寫過一部《中國廣播電視學》,在學界業界產生較大影響,奠定了廣播電視學的學科基礎。新世紀重新組織編寫《當代中國廣播電視學》,須在原有成果基礎上有所突破,有所創新。應站在時代高度,審視和總結新的傳媒生態和全球化語境下產生的新趨勢、新理念、新思維,力圖體現本學科理論的時代性、規律性和創造性。“新”是《當代中國廣播電視學》價值所在,生命所係。會議確定由時任中國廣播電視協會副會長兼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張振華、學術部主任張君昌負責,組建課題組完成此項任務。要求重新起草框架結構,提出編寫方案。經過多方協商,2009年年底,學術委員會批準了以四川大學歐陽宏生教授的博士團隊為骨幹組建課題組的方案。

2010年3月,歐陽宏生主持起草大綱,經過數輪修改,2011年10月,大綱獲得批準。10月14日,張振華委托張君昌到成都召開課題組成立暨寫作動員會,製訂《課題研究、寫作體例及進度要求》,啟動調研工作。2012年3月12日,張君昌再赴成都召開座談會,調整章節設計,敲定四級目錄。2012年4月至9月,歐陽宏生主持完成初稿寫作及初審。2012年10月至2013年2月,張君昌主持完成二稿修訂。2013年3月至7月,張振華主持完成三稿修訂。這次修訂,以黨的十八大提出的關於建設文化強國和構建現代傳播體係的一係列新觀點、新主張、新要求統領全書,結合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確立的新聞出版廣電總局新體製,進行了大幅度調整與改寫,使全書麵貌煥然一新。

隨後,書稿提交中國廣播電視協會張海濤會長終審。不久,張海濤答複:書稿寫得很好,內容全麵翔實,理論聯係實踐,隻是覺得數據有些陳舊,建議用最新數據統稿。張振華責成張君昌執筆處理,以2013年版《廣電藍皮書》、《2012全國電視觀眾抽樣調查報告》(央視)和《2012中國廣播廣告影響力發展研究報告》(賽立信)為依據,全麵勘校、更新文稿數據。同時,將習近平總書記2013年8月19日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的講話和2012年12月4日在首都各界紀念現行憲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2012年12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審議通過《中央政治局關於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係群眾的八項規定》和2013年8月28日審議通過《建立健全懲治和預防腐敗體係2013—2017年工作規劃》中涉及新聞報道、輿論監督方麵的內容,2013年9月9日最高法院和最高檢察院聯合發布《關於辦理利用信息網絡實施誹謗等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幹問題的解釋》、2013年9月29日高法發布《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編造、故意傳播虛假恐怖信息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幹問題的解釋》以及國務院2013年6月19日常務會議通過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三定”方案、9月18日常務會議研究部署進一步加強政府信息公開工作和8月17日印發“寬帶中國”戰略及實施方案,由此引發政府簡政放權、發揮社團中介樞紐作用帶來的體製機製變化、加大信息公開力度、將寬帶戰略正式上升到國家層麵等相關分析,統籌增補到各個章節中去,將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關於新聞宣傳、輿論監督、法治建設和體製改革方麵的論斷、主張體現得更為全麵完整。還按照學術規範要求再次對書稿加工、潤色、刪節,對注釋重新校訂,文獻、數據引用截止於2013年9月底,現稿字數35萬字。終於在21世紀以來北京持續高溫天氣最長的暑期裏,完成統稿任務。本課題組從接受任務、起草大綱、寫作修訂,直至完成,曆時四年。最終能以全新麵貌問世,是協會上下及社會力量以高度的使命感、責任意識、奉獻精神,任勞任怨,通力合作的結晶。

中國廣播電視曆經若幹曆史階段的發展,無論是在理論研究還是行業發展方麵,都出現了許多新氣象,產生了新觀念,創造了新經驗,實現了新突破,達到了新高度,對此需要加以梳理和總結。特別是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國際傳播環境的改變、現代傳播意識的確立、信息科技的飛速發展,對我國廣播電視實施有效傳播提出了新的課題與挑戰,如何在新的傳播條件下對中國廣播電視理論、實踐的現實發展進行準確的學術關照,是當前廣播電視學術理論研究的核心問題,也是本課題研究的理論意義和現實價值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