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序言:適變與守恒(1 / 2)

萬事皆有“道”,廣播電視亦然。

何為道?用今天的話說就是事物的本質、本原與規律。它的特點是什麼?老子用四個字加以概括,即大、逝、遠、反。老子:《道法自然》,載《老子》,第25章。對此王蒙先生的解讀是:“大是講涵蓋性,逝是講變易性,遠是講深刻與恒久性。反則是講逆向性與循環性”,即“萬變不離其宗”王蒙:《老子的幫助》,貴州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91頁。換言之,“大”和“遠”是講道對世上萬事萬物的涵蓋與執掌具有絕對的全時空性;“逝”是講道並非固化的,它會隨著時空的轉換而適變,但這種變不能亂變,胡變,不能離其宗,背其道,必須守之有恒,即最後必然回歸正道,回歸本原,這就是“反”。顯然,這種“反”不是原地打轉,而是在新的時空中的一種螺旋式遞進與提升。

依老子之論,廣播電視不僅也有其道,即有其學,而且這道或學還應“與時俱化”(老子語),即與時俱進、與時俱變,但這種變既是“恒中有變”,又是“變中有恒”。

可以說,本書的立論和理論歸納正是圍繞“適變”與“守恒”這兩個關鍵詞展開的。

1990年由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出版閻玉同誌擔任主編、26位專家學者共同編著的《中國廣播電視學》開中國廣播電視理論體係創建之先河,為中國廣播電視學奠定了較為係統、完整的學術理論框架和基礎。

二十多年過去了。雖然二十多年隻是曆史的一瞬,但這二十幾年中國與世界乃至媒介生態都發生了深刻變化,無論變化的速度、深度、廣度、力度還是持續性都是前所未有的,唯一不變的是變化本身,這就要求廣播電視及其理論研究必須跟上時代潮流,通過適變來推動中國以及廣播電視自身的發展。

與《中國廣播電視學》相較,本書的最大特點在於立足“當代”,即把中國與世界乃至傳媒領域的新發展、新變化作為總背景,研究和解析當代國內外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及傳播領域的發展變化對廣播電視提供的新環境、新機遇,提出的新挑戰、新命題以及廣播電視適應這種變化與要求在信息傳播、經營管理、事業建設及隊伍建設等方麵進行的新探索,形成的新理念、新經驗、新突破。以期對當代中國廣播電視的健康發展提供新的理論支持。

比如隨著中央提出“以人為本”、“執政為民”、依法信息公開、保證人民的“四權”、構建和諧社會、和諧世界以及新的媒體觀、新聞觀、輿論觀的形成,包括新媒體的出現,帶來了廣電傳媒理念一係列變化。本書第四章《中國廣播電視傳播理念的嬗變》就從傳播觀念、傳播功能、傳播環境、傳播向度、傳播視閾五個方麵總結了廣電傳播“從‘宣傳為主’到‘傳播為本’”、“從‘教化為主’到‘服務為本’”、“從‘信息封閉’到‘信息公開’”、“從‘單向流動’到‘交互傳播’”、“從‘以內為主’到‘內外並重’”的曆史性轉變。

比如隨著“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這一黨的執政理念的形成,隨著“新聞媒體越來越成為我們治國理政的重要資源和重要手段”這一新的媒體觀的確立和“三善論”即“善待媒體、善用媒體、善管媒體”的提出,本書歸納了當代黨和政府同新聞媒體的新型關係,即“變過去的人治、強製為現在的法治、善治;變過去的‘我說你聽’的命令式管理為現在的人性化、和諧化、科學化管理;由過去單一的上下級線性關係向既互相信任、相互協調,又相互監督、相互製衡的新型雙向互動關係轉變”。具體而言,黨和政府“既要加強對媒體的管理,又要接受媒體的監督”;“既要通過媒體了解社情民意,又要牢牢掌握輿論的主導權”;“既要讓媒體為我所用,又要為媒體提供服務”;“既要尊重媒體的新聞自由,又要防止媒體權力的異化”;“既要推動媒體產業發展,又要避免市場帶來的低俗傾向”;“既要開放境外媒體采訪,又要搶占世界輿論的話語權”。

比如隨著中央關於新聞傳播要“按新聞傳播規律辦事”這一精神的強調,本書就如何厘清新聞與宣傳的關係提出,“媒體既有思想宣傳功能,又有新聞傳播功能;既不能以思想宣傳代替新聞傳播,也不能以新聞傳播取代和否定思想宣傳。總的來說,新聞與宣傳既有重合點,又有不同點。關於二者之‘同’,因為典型的新聞事實具有強大的說服力和宣傳價值,因此,生動有效的宣傳常常與新聞同行。但新聞與宣傳又不完全是一回事。新聞是新近發生的事實的報道,而宣傳則是某種觀念、意誌的傳播。新聞的價值著眼於‘客方’,即努力滿足受眾的信息需求,而宣傳的價值則著眼於‘我方’,即宣傳者的觀念意圖如何為宣傳對象所接受。新聞講時效,宣傳重時宜;新聞講究客觀地敘述事實,遵循的是新聞傳播規律,而宣傳意在說明觀點,遵循的是宣傳規律。”

比如由於新媒體的迅猛崛起,帶來了傳媒領域的一係列結構性改變。新媒體打破了傳統媒體一統天下的格局,不僅已經自立於傳媒之林,而且日漸主流化。由此催生了另一個信息渠道和輿論場,形成了另一個話語體係,此外還分割了受眾市場,吸引了大批青少年受眾。如何防止傳統媒體在信息傳播、輿論引導和受眾占有上被新媒體邊緣化?本書提出,“四個打通”是包括廣播電視在內的所有傳統媒體必須解決的一個共同的時代課題。即打通新老兩種媒體、打通兩個信息渠道及輿論場、打通兩個話語體係、打通青少年和中老年兩個受眾群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