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楔子 移宮陰雲(1 / 3)

南宋末年,蒙人入侵。漢室江山,橫遭荼毒。一時之間,元朝鐵騎,遍掃歐亞。然而天下大事,盛極必衰。元朝統治者春風得意馬蹄疾,將人分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漢人,南人。自認炎黃正統子孫的漢人不堪忍受元朝統治的殘暴統治,終於在“石人一隻眼,挑動黃河天下反”的鼓動下紛紛起義,泱泱華夏,群雄逐鹿…….

公元1368年正月初四,就在徐達與常遇春在山東哪個大破元軍之時,朱元璋在應天府宣布即皇帝位,定年號為洪武,國號為明。自此,江山一統,後經永樂盛世,仁宣之治與弘治中興,四海升平,萬民樂業,可謂是風調雨順,君正臣良…….

萬曆四十八年,公元1620年,紫禁城的秋天蕭索且淒涼,大明國的國家機器仍舊努力拖拽著早已積重難返的朝廷日複一日,月複一月的運行著,誰也不知道,此時此刻正有一個巨大的陰謀悄悄降臨,一枚小小石子的投入便能引起軒然大波,滔天巨浪……

深夜,東閣內的大臣們正急匆匆的趕往乾清宮,因為太監傳來諭令:即刻入宮覲見。大臣們的興奮之情溢於言表,他們知道這意味著什麼,光宗的病一定大有好轉。這也難怪,自內閣首輔申時行告老還鄉之後,朝廷中黨爭不斷,作為帝國最高統治者的朱翊鈞竟常年不上朝,內憂未除,外患仍頻,後金崛起,女真稱雄。;遼東北部幾乎全為**哈赤占領。後金來勢洶洶,劍指中原。帝國就有如風中浮萍,搖搖欲墜。好在明光宗朱常洛甫一即位,便實行新政,給遼東前線士兵補發軍餉,廢除各地礦稅,以及補充空缺官員,並將萬曆年間趕走的數名忠臣迎接回朝。一時之間,光宗的人望達到了極點。朝廷內外無不感恩戴德,山呼萬歲,誰料好景不長,光宗登基十天之後,便一病不起,好不容易顯現的一絲中興之兆豈可半途而廢,大臣們四處求醫,功夫不負有心人,上午光宗服下鴻臚寺丞李可灼進貢的紅丸之後,渾身舒暢,思進飲膳。三天後,為鞏固療效,光宗再次服下紅丸,一班朝臣憂心忡忡,他們始終對紅丸存有疑心,認為光宗的病愈是心理作用所致。然而入宮覲見的諭令傳來,大臣們也是興奮異常…….

“各…各位大人,皇上…皇上駕崩了…”司禮監秉筆太監王安急匆匆的迎了上來,因為急切,說話都結結巴巴了。

“什…什麼!?”一班老臣登時愣在原地,滿是不可置信之色。但沒有誰會懷疑王公公所言。王安乃司禮監秉筆太監,平時又不離光宗左右,對於皇帝的情況無人比他更清楚了。況且,光宗繼位之後一係列有利於國家的政治措施背後總有王安的影子,雖是一介閹人,但在場的大臣都很尊重他。

片刻的沉寂後,在場的大臣們頓時亂作一團。朝臣們似乎都失去了主心骨一般前言不搭後語的議論著。神宗朱翊鈞剛死不到一個月,相繼登基的太子朱常洛變突傳死訊,這大明朝的天是要變了嗎?苦苦盼來的一絲中興之兆便這樣失去,讓這般忠心耿耿的老臣如何能夠接受!

隻見這時,在一旁一言不發的兵科給事中楊漣走上前來。向各位大臣深施一禮道:“各位大人,如今皇帝猝死,國無主君,而後宮李選侍仍霸占乾清宮,控製太子,試圖把持朝政。現今之計身為顧命大臣的各位大人需要團結一致,讓李選侍移出乾清宮,迎太子登臨大寶,以避免後宮幹政的局麵在本朝出現啊!”楊漣雖為小小六品兵科給事中,但為人清廉忠義,有膽有識,資曆雖淺,但對各位朝臣謙恭有禮。光宗臨危授命,楊漣既非內閣大臣,也不是先帝重臣,但仍在光宗召見的大臣之列。楊漣話音剛落內閣首輔方從哲便應聲和道:“是啊,各位大人,我們即刻趕往乾清宮吧。”方從哲心中抑鬱非常,自獨相六年以來,一路風風雨雨都走了過來,可一年前的薩爾滸之戰以明軍的十萬大軍的慘敗而告終,從而使原本獲得了一定威望的方內閣自此名聲一落千丈,此後便應了那句“福無雙至,禍不單行”的俗語。萬曆駕崩不到兩個月,光宗又死於紅丸,而這一切又無不與他方從哲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光宗病倒,崔文升給光宗開的藥方又使光宗病情加重,朝臣們均指責方從哲的疏忽,最重要的是給光宗進貢紅丸的李可灼可是經過他方從哲的首肯的,雖說這中間有著太多的無奈,可東林黨的人又怎會聽他的解釋?唉……還是先解決好皇長子的繼位問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