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個風雨交加的晚上,有一個饑寒交迫的窮人到一個富人家乞討。
“滾開!”仆人嚷道,“不要來打攪我們。”
“你讓我進去吧,我隻想在你們的火爐旁把淋濕的衣服烤幹。”窮人哀求說。
仆人認為這點要求不算什麼,也不需要什麼花費,就讓他進去了。
窮人進到屋內後,請求仆人借給他一口鍋,以便讓他“煮點石頭湯喝”。
“石頭湯?”仆人一聽,很是驚訝,“我倒是想看看你怎樣把石頭做成湯。”於是他答應了,從廚房拿出一口小鍋遞給了那個窮人。
窮人在富人家的庭院中撿了一塊石頭,洗淨後放在鍋裏煮。“可是,你總得放點鹽進去吧。”窮人以一副商量的口氣向仆人建議道。仆人覺得他說得有道理,就給了他一些鹽巴。廚房裏還有一些做晚飯剩下的碎菜葉,以及一些碎肉末,仆人也一並給了窮人。窮人欣然接受,把它們一一放進了鍋裏。
故事講到這裏,你應該能猜到了:這個既可憐又可愛的窮人把石頭撈出來扔回院中,美美地喝了一鍋肉湯。
為什麼仆人不能拒絕窮人的一再要求呢?這就是博弈論中的加法策略和心理學中的“登門檻效應”共同作用的結果。
窮人的目的是在富人家中討得一口飯吃,但他沒有直插主題,而是采取了迂回策略:先提出一個不損耗對方絲毫利益的小要求,待對方接受之後再一步步“加碼”,還原目的的本來麵目,獲得自己想要的結果。
套用一下心理學原理,就是人們常說的“登門檻效應”——當一個人先接受了別人一個小的要求之後,再拒絕對方就變得很困難了。為保持形象的前後一致,他可能會接受一項重大、更不合理的要求。這就好比登門檻,隻要你稍稍打開了一個門縫,讓對方登了門檻,那他就有可能進入室內了。
窮人成功地從富人家的仆人那裏討得了飯食,決不單單隻贏在策略的選擇上,還贏在對對方心理的把握上。因此,對所有人來說,學習博弈策略隻是整個製勝計劃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我們必須具備上佳的洞察他人心理的能力,並能熟練地將這些能力應用於實踐中。
介紹博弈論的書籍非常多,其方法大多是假定的理想化的理性行為者參與博弈;描述心理學的書籍也不少,其依據往往是單調而無味的專業術語的堆積。而本書的出發點卻是獨特的,它在生活化了的策略行為中融入了相關的心理學原理,將運籌帷幄的博弈論與博大精深的心理學進行了感性的糅合和深層次思考,對您全麵理解策略思維具有很大的指導意義。
如果您崇尚博弈策略,那希望您從本書裏嚐嚐與他人進行心理較量的滋味;如果您喜歡與他人進行心理較量,本書將指給你看博弈策略的風景。
人生之旅,流光溢彩,追求卓越,求勝防敗。如何選擇優勢策略,如何駕馭他人心理,是每個人的必修課。因為人生就是一場精彩的心理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