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落地的感覺
心理谘詢在中國大陸已經不是新鮮的名詞,但它還隻是個新鮮的行業。
從上海第一批國家頒證的心理谘詢師誕生到今天,已經十個年頭。我國當前的心理谘詢中依然存在三個主要問題:一是專門的心理谘詢機構,尤其是設在各大醫院中的心理門診,通常自覺不自覺地給人一種精神醫學的印象,常給人以“找心理谘詢,是因為我心理有病”的錯覺,不少人因此“諱疾忌醫”而不願求助。
二是把心理谘詢誤解為是純粹的聊天,因而不少人有了心理問題尋求心理谘詢也無濟於事。三是某些心理谘詢師常偏重於臨床性質的調適性心理谘詢,而忽視有助於兒童青少年心理發育和成長的發展性心理谘詢。因此,在心理調適和心理成長之間把握有效的谘詢,既需要學術界的專業引導,也需要谘詢師的實踐探索。
旭東是我的學生,也是上海推出心理谘詢師(國家職業資格)培訓考核後第一批國家二級心理谘詢師。他既不在醫療機構,也不是學校心理輔導老師,不以心理谘詢謀生,卻一直在為社會提供心理谘詢服務。十年以前,他還是谘詢師學員的時候,就曾說:“中國的心理谘詢,必定是中國式的。因為我們的文化傳統不一樣,我們的生活習慣不一樣,我們的民俗人情不一樣。我們要尋找中國式的心理谘詢。”多年實踐下來,他一直在尋找心理谘詢落地中國土壤的感覺,積累了相當豐富的谘詢經驗。他的特點是把調適性心理谘詢與發展性心理谘詢結合起來,全方位關注和輔導兒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與心理成長。令人倍感欣慰。
“落地的感覺,在心裏,不在腳下……”解決正常人的心理問題,幫助更多的人找到自己成長的方向,心理谘詢師不僅需要具備良好的職業素養,還要有豐厚的人文素養。旭東把心理谘詢技術和中國傳統文化相融合,用案例和谘詢隨筆,把一個很重要的概念呈現出來——家庭成長。倘若說家庭治療的臨床專家們習慣於關注通過家庭結構對個體進行治療,家庭成長心理谘詢(或顧問)則更關注家庭結構中個體間如何更好互動,來促成家庭更好成長。這正是心理谘詢師應當努力的,值得沉下心來長期關注,深入研究。從這個角度講,落地的感覺不僅在心中,也在腳下。
傅安球
2013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