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博弈中的心理學——學會博弈,作出最佳選擇(2)(1 / 3)

合作通常是通過多種途徑來實現的,談判就是其中的有效途徑之一。美國談判高手斯騰伯格把“以誠實取勝”作為自己談判的人生信條,他將雙贏的方法運用到談判過程中。談判過程中不斷地交流自己的價值理念,盡可能多地向對方學習,營造出一個合作而不是衝突的氣氛。由於采取了這些行之有效的談判方式,對於他來說收獲的不隻是成功,而且還有通過合作而獲得的彼此之間真誠的信任。

人們應該學會摒棄短淺的目光和淺薄的思維,讓自己的心胸更加寬廣、豁達,為了實現可持續的發展,人們彼此間需要團結合作,需要讓別人也能從自己的生活中獲得一些好處,人們需要一種雙贏的好結局,這才是生存的法則。

重複博弈是建立信任的前提

在人與人之間,相互信任可以說是一種偉大的情愫。信任既避免了很多交易成本,同時,也會給雙方帶來舒適的心境,可謂是精神物質雙增長的促進劑。心理學認為,重複博弈是有效信任的前提。

博弈泛指人與人交往中涉及雙方互為損益的行為。在單獨的一次博弈中存在較大的機會主義,也就是隻要有可能,每個人都傾向於利用自身的優勢為自己謀求最大化的利益,這就可能給對方帶來損失,而對方隻要有機會也會這麼做,於是雙方都要采取措施來防範對方,白白增加了很多“交易成本”。

在人與人之間,相互信任可以說是一種偉大的情愫。信任既避免了很多交易成本,同時,也會給雙方帶來舒適的心境,可謂是精神物質雙增長的促進劑。心理學認為,重複博弈是有效信任的前提。例如,你到菜市場去買菜,當你擔心上當受騙而猶豫不決時,賣菜的攤主便會對你說:“你別擔心,我不會騙你,我天天在這裏賣菜的!”他強調“天天”在這裏賣菜,你便會放下心來,與之成交。其實,賣菜的攤主的這句話“翻譯”成心理學的語言就是“我跟你是‘重複博弈’,不是一錘子買賣”。

現實生活中有很多類似的情況。比如,人們往往比較相信知名品牌,其原因就在於,一個企業創建品牌需要花費很大的成本,需要不斷地重複交易才能夠彌補這個成本,所以這個企業會保證產品質量。而那些火車站、旅遊區的小商店,針對的顧客流動性極強,大多數是一錘子買賣,不強調與顧客多次交易,因而保證質量的動力就不足,提供劣質品的機會就會很大。

重複博弈可以減少欺騙,增加彼此間的信任,因為在上一次博弈中上當受騙的人,能夠在下一次的博弈中進行“一報還一報”的報複行動,長此下去,理性的人就會認識到,這樣下去對彼此都沒有好處,於是他們就會把相互的欺騙行為減少,誠信也就因此產生了。

某新聞頻道曾報道過這樣一則新聞。一個賣報攤主,因為夫婦倆要帶孩子,另外還有一個書刊攤要打理,所以他們就把自己在市場附近的一個報攤辦成了“無人報攤”。報架上寫了“請給5角買報”的油漆字,還放了一個裝錢的口袋。3年來,這個報攤每天都會賣出報紙100多份,但從來沒有少過錢。

誠信並不是一天就能形成的。“無人報攤”開張的第一天就少了兩元錢,兩元錢等於4份報,這4份報的“買家”中或許就有不誠信的人。買賣雙方在第一天裏就進行了一次誠信與不誠信的簡單博弈,這場心理博弈中,賣報攤主的利益受到了損失,他完全有可能不顧其他買報人的不方便而在第二天就取消這個“無人報攤”。但賣報攤主並沒有那樣做,而是堅持了下來,結果第二天又多出了2元錢。於是,這一堅持就是3年。

關於“無人報攤”的銷售奇跡,有人認為是市場門口人多,所以有的人不敢白拿報紙,這種說法也是有一定道理的。如果把這個報攤看作是攤主與買報人之間的心理博弈,那麼從心理博弈過程來看,“無人報攤”從成立的第一天起,那種“一次博弈”就已經轉變成了“重複博弈”。重複博弈的過程中,偷報者必然會擔心賣報人可能采取暗中觀察、抓住偷報者示眾等報複措施,所以會理性地克製投機行為,從而就出現了雙方都誠信的博弈結果。

諾貝爾評獎委員曾經這樣評價重複博弈:“重複博弈加強了我們對合作條件的理解:為什麼在參與者越多、互動越不頻繁、關係越不牢固、時間越短、信息越不透明的背景下合作越難維持?這些問題都能從重複博弈中得到啟發,這些啟發對於我們理解貿易戰、價格戰、公共產品管理效率等現實問題不無裨益。”重複博弈是建立信任的基礎和原因,企業和個人都應該用投資的眼光去看信任,把信任作為長期投資終將獲得豐厚的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