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序(1 / 1)

把“廢話”講得藝術是本事,把“廢話”講成藝術,更是本事。王三豐因“廢話”而成為“藝術家”,似乎有點邪門兒。

不過,他這個人,年輕時就有點怪,愛講怪話,愛開玩笑,是個熱鬧人,人起綽號“笑話筒筒”,走哪兒,把笑聲帶到哪兒,找他不用問人,聽哪兒有笑聲,去了準能找到。“文革”中被打倒,“笑話筒筒”變成了“臭屁囊”;後來要“解放”,“臭屁囊”又變成了“廢話簍子”;官複原職後,“廢話簍子”又晉升為“廢話藝術家”;打倒“四人幫”後,“廢話藝術家”又被人恭維為“幽默大師”。

他最讓人佩服的有三點:一是做人正直;二是做事智慧;三是心存仁愛。

現實中,做個正直人比較難,做正直官,更是十倍百倍的難。因為官場與正直,仿佛矮樓房與長竹杆,橫豎都容不下。不說別的,單是說真話一項,就能難死人。一位外國哲人說,“世界上最難的事,莫過於說真話”,國人的體會或許更深。王三豐又不願說假話,還不能不說話,隻好講“廢話”--玩笑、幽默、迂回,其中的艱難可想而知。

生活中,做事不易,正直人做事更不易,要在官場做直事--為老百姓,那是難上加難,但王三豐也做到了!人生所有的難題,比如上司刁難,下屬造反,同事磨擦,記者糾纏,老婆誤會,裙帶抱怨,他都碰到過,卻都能含笑麵對,用幽默和玩笑化解之,不但辦成了事,還是笑嗬嗬辦成的,不服氣不行。

更難得的是仁愛,他和許多奴才式官員相反--傲上而不淩下,從心底裏對弱者有一種深切的同情,所以他無論到哪兒,都能得到老百姓擁戴。

然而,他的行止,在當時以至後來的很長一段時間,都被當道者認為反常怪異,便沒有人記錄整理,弄成長篇通訊或報告文學,他自己也沒有寫回憶錄,所以在他身上發生的事,大部分都湮滅了,隻剩些散落的“段子”還在民間流傳,收錄在此,權當大家茶餘飯後的笑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