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澤

一代有一代之學,一代也有一代之學人。

在這個滄桑巨變的世紀行將結束之時,回首既往,可以發現中國古世紀的學術研究,與世變同步,也有著不同尋常的經曆。在貧窮落後、任人宰割的舊中國,一批熟悉中外曆史、文化,對國家和民族有著深沉責任感的知識分子,紛紛投身於社會科學研究,將自己的事業,與中華民族的前途和命運緊密聯係在了一起。他們中間的一些人,用自己的筆積極投身於火熱的社會現實鬥爭,為20世紀中華民族的新文化誕生和成長,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他們中間的另一些人,繼續在學術文化研究領域奮力耕耘,默默奉獻著自己的創造和智慧,推動著中國現當代學術文化事業的發展。為中華民族的解放和振興立言,為中國新文化的成長和壯大立心——他們都無愧於20世紀中國學術文化研究領域中卓有貢獻的戰士和學者。

但是,長期以來,由於種種原因,我們在當代學術研究事業的資料積累、搜求和建設方麵,卻是重視得不夠。以文學創作來說,對於在當代文壇上有所影響或貢獻的作家,許多都出了研究資料彙編,以為開展研究之資,這無疑是必要的和應該的。但與此同時,對在學術研究方麵甚至有大的影響和貢獻的學者,卻很少有人注意及此,這又是不應該的。特別是,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和推廣,固然有力地推動著我國經濟建設的迅速發展,令人欣喜;但隨著商品大潮的衝擊,社會科學則又到了一些不應有的冷落,這也是不容諱言的事實。

在這種情況下,值得人們慶幸的是:我們一部分有思想、有戰略眼光的社會主義出版家,如山西人民出版社,在自己的出版事業中,眼睛不隻是緊緊盯住經濟利益這一點,而是能夠重視社會科學在社會的全麵發展、進步中的重要性,懷著深切的社會責任感,給予學術事業的發展以有力的支持;不僅擬撥專款資助學術著作的出版,而且,還準備有計劃地進行學術文化資料方麵自覺地積累和搶救工作,出版一批在我國有重要貢獻和影響的老學者們的傳記、回憶錄一類著作,使他們一生中所積累的寶貴的學術文化史料,能夠公之於世,傳諸永遠。這一工作無疑是很有價值和意義的,於學術文化的建設,是一項富有戰略性的舉措。

這就是這套叢書編輯的緣故和目的。

這是意義深遠,而又動手太晚了的工作。進入選題,我們就感到了它必然要留下盡多的遺憾,一批造詣很深,碩果累累的學者,已經先後作古,身歸道山,也有不少學者已經失去了撰寫、甚至口述的能力。如果在10多年以前就已開始進行這一工作,情況無疑要好得多。但是時至今日,如果我們不搶時間來做這一工作,我們將會留下永遠無法彌補的更多、更大的遺憾!

這套叢書包括社會科學的各個主要學科。回憶錄的內容包括家學淵源、師承關係、學術交誼和經曆,學派成就及變化,以盡學重要學術觀點及年譜等等。文字要求平實樸素、言之有物,為學術文化的發展提供一批有價值的原始資料,既可以從中尋繹出當代學術發展的脈絡和經驗,又可以為未來學術的發展提供曆史的借鑒。

編纂這套叢書的信息發出後,很快受到了各方麵有重要影響的學者們普遍而熱情的鼓勵和支持,鹹認為此舉頗有意義,這是不能不使人受到鼓舞的。祝願它的成功。因為它為我國當代學術研究事業的發展,提供了一批珍貴之史料,足以成為當代和後世研究之資。是為序。

1997年7月30日於北京偏遠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