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前言:知行合一的智慧(1 / 2)

王陽明(1472—1529),名守仁,字伯安,因青年時曾築室於陽明洞靜修,號陽明子,浙江餘姚人。

王陽明自幼仰慕聖人之學,立下“必為聖人”的大誌。為了這個目標,他矢誌不渝地追求著,實踐著,終於,在他37歲那年,在貴州龍場徹悟儒家“格物致知”之要旨,創立了自具特色的“心學”。

古人有“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之說,認為最完美的人生境界就是在道德、文章及功業方麵均有建樹,此為真“三不朽”。

就一個人來說,能在道德、文章和功業某一方麵有突出表現,其實就很難得了,足以流傳後世而不朽。能在這三個方麵都做到極致的人,可以說是少之又少。據說在曆史上,隻有兩個半人能達到“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境界,其中一個是儒家創始人——孔子,其中的半個是清朝時的中興名臣——曾國藩,還有一個就是王陽明。

在立德方麵,王陽明從少年時就向往儒家修身之學,並親身實踐儒、釋、道各種修養方法,並達到了天人合一、徹悟心性的“悟道”境界。

在立言方麵,王陽明為“心學”創始人,以教化天下為己任,致力於講學,孜孜不倦於傳道、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中,其學生弟子遍布全國,可謂桃李滿天下。而且他的文章、詩賦寫得極好,為當時名流所公認,弟子們將其文章、詩賦、語錄、書信等彙集起來,編為《王文成公全集》,流傳至今,影響深遠。

在立功方麵,他就更是不得了。王陽明以文臣的身份,僅用一年多時間,隻靠訓練地方民兵,就平定了為患南贛數十年的眾多山賊巨盜;後來寧王蓄謀叛亂,他又在南贛提督的任上,率領一幫文官屬吏,帶著臨時彙集起來的各種“義兵”(其實就是一幫烏合之眾),運籌帷幄,前後僅用了四十多天時間,就徹底擊敗了寧王準備了十多年、精心訓練的精銳叛軍,並生擒寧王,為挽救大明王朝立下了不世奇功;嘉靖六年,廣西民變爆發,地方官員束手無策,朝廷起用王陽明任兩廣總督,並負責江西、湖廣軍務。當時,王陽明已經五十六歲,抱病前往廣西任職,度量事勢,撫剿兩手並用,短時間內就利索地解決了困擾地方多年的民變和盜賊問題;且在廣西當地大力興辦教育,教化百姓;最後因勞累過度,逝世於任上,為國家盡了最後一份忠。

由於王陽明在各方麵的卓著成就,世人稱之為“治學之名儒,治世之能臣”,可說是明朝首屈一指的天才人物,他的道德修養和文才武功,已成了曆史上的一個奇跡。

在王陽明那短短五十多年的人生中,他是怎樣取得這超乎常人的成就的呢?

這得從他的哲學思想說起。

王陽明創立的“心學”,主要由“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等重要命題構成,而且,由於他對人、對人的生命與大自然的關係有很深的領會,悟到了天地運行的道理和萬物的規律,所構建的思想體係更是博大精深,蘊含著極高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