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鴻章,晚清最具影響力的政治人物,舉凡軍事、政治、外交重大事件,無不與其有關。李鴻章以進士身份轉戰南北,統率淮軍,總製北洋,內則參與製定國家大政方針,外則身擔中外交涉重任,曆三十年之久。其目光之遠大、心胸之開闊,當時無疑首屈一指。他的老師曾國藩稱其“才大心細,勁氣內斂”。
帶領淮軍剿滅太平天國。
李鴻章於道光三年生於安徽廬州府合肥縣(今安徽省合肥市)一個書香門第的官僚地主家庭。後人稱之為“李合肥”即源於此。李鴻章排行第二,本名章銅,字漸甫。他從小聰慧好學,受家庭、社會環境的影響熏陶,希望有朝一日通過科舉的門徑登上仕途,躋身高官顯貴的行列。他先後受業於他的父親李文安、堂伯父李仿仙、徐明經和曾國藩四位理學大師,在義理、經濟之學和治世技巧方麵有很深的體會。他於道光二十七年考中進士,進入翰林院,達到“少年科第”的高峰,邁出了仕途上的第一步。
鹹豐元年,轟轟烈烈的太平天國運動爆發;鹹豐三年三月,李鴻章隨工部侍郎呂賢基回到安徽辦團練。
太平天國定都南京之後,不久就進行西征和北伐,並夾擊安徽。李鴻章以一介書生回安徽協助呂賢基、李嘉端等人辦團練,開始時當然並不那麼順利,多次連身家性命都險些不保。但李鴻章憑著他對人地的熟悉和對農民起義的仇視,拚命阻止和打擊太平軍在安徽的進攻,在鹹豐六年以前立有三次大功,被賞加至按察使銜。此後兩年左右的時間,太平軍在陳玉成的指揮下,連戰連捷,基本上控製了重要城鎮。而李鴻章在與太平軍和撚軍的作戰中連吃敗仗,並且和同事的關係也搞得相當緊張,似已窮途末路了。
鹹豐九年一月,太平軍攻入了李鴻章的家鄉。李鴻章家破人亡,其父也死去。潦倒失意的李鴻章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隻好投奔正在江西南昌“圍剿”太平軍的恩師曾國藩,成為了曾國藩的親信幕賓。同年十一月,曾國藩推薦他為福建延津道道員,但無缺可補;鹹豐十年八月又被曾國藩推薦為兩淮鹽運使也未成,不得不繼續留在曾國藩幕中。在與太平軍的作戰中,曾國藩曾多次遭遇困境,很多次都是靠李鴻章出謀劃策,才得以化險為夷。這樣一來,李鴻章越來越受曾國藩的倚重。因為曾國藩有了節製四省軍務與人事的權力,便命李鴻章四處招募人馬,去上海作戰。從此李鴻章終於可以獨當一麵,有了嶄露頭角之日。
受曾國藩之命,李鴻章並沒有返回故裏,而是坐鎮安慶,通過派人或通信等辦法召集原來在安徽的一些舊部下,如劉銘傳、周盛波、潘鼎新、張樹聲、吳長慶等部將。此時曾國藩又把太平天國安徽籍降將程學啟等部撥給李鴻章。於是李鴻章共募得7500人,按湘軍製度製定了營製。從此,中國近代繼湘軍之後,又有一支地主武裝——淮軍組成了。
同治元年三月底,上海士紳雇了7艘英輪溯江而上到安慶迎接李鴻章。四月上旬至六月上旬,13營淮軍全部到達上海。到上海不久,根據兩江總督曾國藩的提議,李鴻章由一個候補道員破格授予署理江蘇巡撫的職務,從此進入朝廷上層,終於成為了清王朝的封疆大吏。
李鴻章帶著戰鬥力很脆弱的7500名淮軍到達上海後,地方上麵臨著吏治敗壞、時局動蕩的現實;在軍事上有太平軍大兵壓境。當時淮軍的武器簡陋而且破舊。從重視經世致用的科舉進士,到經過十年軍旅生涯磨煉的李鴻章,已經成為一個性格倔強而又極為自信的人物,麵對這一切困難他沒有退縮,而是大膽地采取了一係列措施來鞏固和壯大自己的勢力。有了曾國藩作為外援,他大刀闊斧進行工作,首先撤換了江蘇省一些庸碌無能、貪汙腐敗的官吏,整頓了吏治;同時結好外國勢力和新興買辦階層,廣籌財源,迅速擴編了淮軍並更新其裝備。淮軍很快就全部用洋槍洋炮武裝了起來,並請洋人進行訓練。這樣淮軍得到了根本的改觀,不僅沒有在兩年多與太平軍的拉鋸戰中被消滅,反而在不長時間內發展成為牽製太平軍東線戰場的一支不可忽視的勁旅。
同治二年,太平軍形勢已危在旦夕了:南京處在湘軍的三麵包圍之中,江浙根據地也僅剩杭州、蘇州以西的據點。李鴻章的淮軍厚祿誘降太平軍將領的策略在順利地進行著,太平軍也由此而分化瓦解。太平軍後期的支柱忠王李秀成窮於東西應付,忙於救援,弄得焦頭爛額。為了鞏固江浙根據地,同治二年九月,太平軍與淮軍在蘇州附近展開了一場殊死決戰。幾經反複,太平軍漸漸不支。淮軍倚仗武器的優良,把包圍圈逐漸縮小,最後兵臨城下。蘇州是太平天國在天京之外的又一中心根據地。忠王府就設在城內。李鴻章喪心病狂地孤注一擲,調來二十多門巨大的洋炮,轟毀了蘇州數段城牆。但李秀成、慕王譚紹光等指揮的太平軍卻英勇頑強地打退淮軍多次進攻,把李鴻章牢牢地堵在城外。李鴻章在久攻不下時,又故伎重演,派人誘降城內納王郜永寬以下八王。此時天京危急,李秀成奉命回援天京。十二月四日,叛徒郜永寬等人合謀刺殺了譚紹光,卑躬屈膝地向李鴻章投降。但是第二天,李鴻章把乞降的八王全部殺掉。同時還有二千餘名太平軍將士死於李鴻章的屠刀之下。李鴻章克蘇州有“功”,被賞加太子少保,賞穿黃馬褂。從此李鴻章的名字在清廷響亮了起來。
同治二年底至同治三年初,李鴻章繼克蘇州之後,連連攻克了無錫、嘉善、嘉興、宜光、溧陽、金壇、常州,進逼天京外圍。考慮到與恩師曾國藩的關係,李鴻章沒有直接參與同治三年七月湘軍攻陷天京的戰役,而是把這一能撈到大功的戰役留給恩師的湘軍。在中外反動勢力的聯合圍剿下,轟轟烈烈的太平天國運動在經曆了14年之後慘遭失敗了。
太平天國運動雖然失敗,但遵王賴文光聯合撚軍還在北方繼續戰鬥。山東曹州一戰,他以機動靈活的戰術,殺死了前來鎮壓的欽差大臣、蒙古科爾沁親王、鹹豐帝表兄僧格林沁。頓時被壓迫人民為之一振。清廷在震驚之餘,急調曾國藩為欽差大臣,率湘淮軍主力北上,督辦直、魯、豫三省軍務,負責鎮壓撚軍;命令李鴻章署理兩江總督,負責後援軍餉。撚軍沒有固定的根據地,以運動戰為主,靈活機動、聲東擊西。統帥賴文光又對部隊大加整頓,更加提高了戰鬥力。曾國藩圍剿撚軍一年多毫無建樹。清廷對湘軍的行為深感不滿,在同治五年十一月,改派李鴻章為欽差大臣,率淮軍鎮壓撚軍,命曾國藩仍回兩江總督原任。
當時的撚軍為了戰略上的需要,分為東西兩支。因而西撚軍由張宗禹率領,挺進西北;東撚軍則由賴文光率領在中原活動。兩支撚軍成犄角之勢,目的在開辟新戰場,互相支援、分散清軍兵力。老奸巨猾的李鴻章針對撚軍的戰略戰術製定了“劃河圈地”、“以靜製動”的戰略以限製撚軍的流動,同時采用各個擊破的方針,先集中兵力向東撚軍進攻。同治六年底,東撚軍被迫在山東運河以東狹窄地帶周旋,後來雖突破了淮軍包圍,但不久又被困於黃河以南、運河以東、六塘河以北與大海之間,陷入李鴻章的四麵包圍,使“以走製敵”的戰略戰術無法施展,因此屢屢受挫。同治七年一月賴文光被俘,不久在揚州慘遭殺害。東撚軍徹底失敗。東撚軍在遭到李鴻章包圍的時候,西撚軍為了解救東撚之圍,轉戰東來救援,在東撚軍失敗前夕,已到達直隸。誰知這卻正中了李鴻章的圈套。不久,西撚軍又被李鴻章包圍在黃河以南、運河以東、徒駭河以北之間的狹長地帶。在重重的圍困之中,張宗禹走投無路,跳了徒駭河自殺,下落不明。西撚軍也被消滅了。
在不到兩年的時間之內,李鴻章殘酷剿殺了東、西撚軍,因功被清政府賜加太子太保銜,並實授湖廣總督、協辦大學士。當年秋,李鴻章奉詔進京覲見皇帝和太後,被加賞紫禁城內騎馬的榮譽。
李鴻章由一介儒生,靠鎮壓農民運動而青雲直上。同治九年,曾國藩從直隸總督調任兩江總督。李鴻章接任直隸總督,十一月又兼任北洋大臣。此時,李鴻章的淮軍已發展到十來萬人,駐防在京畿、遼東、山東、兩江等地,幾至半個中國,支撐著腐朽不堪的清王朝。李鴻章在這個高位上,穩穩當當地蹲了25年,這在清王朝的曆史上幾乎沒有任何一個先例。李鴻章成為清末最有影響力的封疆大吏、中堂、大人。
治器與治器之器。
鎮壓太平天國的時候,李鴻章發現太平軍用洋槍,尤其李秀成的部隊洋槍最多,最不好打。他由此得出結論:外國“炮火絕妙精厲”,“隻有用洋人的軍火才能製服太平軍”。1862年6月,李鴻章的淮軍中出現了洋槍隊。洋槍殺傷力有限。李鴻章很快領悟到“西洋兵法是以炮為主,以槍為輔”,因而計劃練成萬人以上的炮兵,盡快將太平天國鎮壓下去。
購買洋炮和炮彈,花費浩繁。英人從英國軍艦上偷來的一顆十二磅炸彈就賣三十兩白銀,一顆破的銅帽也要十九兩白銀。李鴻章的淮軍雖然控製了全國商業中心上海,稅收可觀,又享受諸多特權,但時間長了,經濟上仍難以為繼。於是,李鴻章向清廷奏準自辦軍火生產。
李鴻章首先調早有此誌的丁日昌從廣東急赴上海主持建造兵工廠。丁日昌還沒趕到上海,李鴻章就迫不及待先派參將韓殿甲設一局開始製造軍火。丁日昌趕到後,李鴻章命他再設一局,專門仿造國外各種新式炮彈。有了這兩個局還不夠,李鴻章又命知州劉佐禹與“英國專家”馬格裏共同主持第三局製造炸彈。李鴻章將三局合稱為“上海炸炮三局”。當時的人則統稱它們為“上海洋炮局”。
炸炮三局所造之炮為輕便的迫擊炮(田雞炮),生產能力較為低下,一個月統共才造六七尊。三局中劉佐禹、馬格裏之局用了許多以蒸汽機為動力的西方機器,雇用了不少洋工匠。韓殿甲、丁日昌之局沒有這樣的條件,隻能由中國工匠手工生產。一個月下來,劉佐禹、馬格裏之局生產炸彈四千多顆,而韓殿甲、丁日昌兩局合起來不過六千餘顆。後來,劉佐禹、馬格裏之局由上海遷往蘇州稱蘇州洋炮局,廠址就設在太平天國的納王府。馬格裏經李鴻章允準,又從國外購買了一批機器,大大提高了生產能力,一個星期即可生產二千枚炮彈,還能製造各種規格的開花炮,把上海兩局甩在了後麵。李鴻章署理兩江總督後,將蘇州洋炮局遷到南京改為金陵製造局,始終將其置於自己的控製之下。
李鴻章的洋炮局越辦越有名,由此成為公認的洋務派首領。李鴻章說:“日本學習西方成功了,我們也一定能夠成功。照此發展一百年,我國可永遠自立。”
1865年,正在鎮壓撚軍的李鴻章收到丁日昌一封信,得知上海虹口有一個洋人辦的鐵廠不僅能造槍炮,而且能製造輪船。如今洋人願意出售,要價十萬兩。早想發展造船業的李鴻章十分動心,無奈囊中羞澀。恰在此時,有個被革職的海關道翻譯願拿出四萬兩銀子促成此事,算為自己贖罪。李鴻章遂即讓丁日昌再從海關撥借二萬兩銀子,並把上海丁日昌、韓殿甲的洋炮局合並起來組成江南製造總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