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管仲——野心勃勃,譽滿天下(1 / 3)

天下熙熙,莫不為利,不同的是有的人用正當的方式取得利,有的人則相反。中國古代的那些權臣們盡情地揮舞手中的權柄魔杖,直接或間接地掌控了國家機器。

管仲,春秋時期齊國潁上(今安徽潁上)人,史稱管子。春秋時期齊國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周穆王的後代。管仲少時喪父,老母在堂,生活貧苦,不得不過早地挑起家庭重擔。為維持生計,他與鮑叔牙合夥經商,後從軍,到齊國,幾經曲折,經鮑叔牙力薦,為齊國上卿(即丞相),被稱為“春秋第一相”,輔佐齊桓公成為春秋時期的第一霸主,所以又說“管夷吾舉於士”。管仲的言論見於《國語·;齊語》,另有《管子》一書傳世。

恥名不顯於天下。

管仲屬於周王室比較疏遠的親族。有很多學者認為他是周初管叔的後裔,也有不少學者認為他屬於周穆王的後代。他的父親管莊仲(後世為避漢明帝劉莊之諱改“莊”為“嚴”)去世得比較早。管仲由其母撫養長大。他的家族可能原來屬於貴族,到了管仲這一代,早已家道中落了。因而管仲青少年時期的生活比較艱苦,從事過一些下層人才做的職業。據一些史書記載,他“嚐為圉人”,即為人養馬以維持生計,也有人說他曾是“故成陰之狗盜,天下之庸夫”。這些都說明,那時管仲的地位確實不高,為一般人所輕視。幸運的是,管仲很早就和鮑叔牙成了好朋友。青年時期,他曾經和鮑叔牙一起在南陽經商,可惜都不太成功。因為貧困之故,每次分紅利的時候,管仲總是要求多分給自己一些。難能可貴的是,作為管仲的朋友,鮑叔牙知道後並沒有責怪管仲,他知道管仲並不是貪財好貨之人,之所以要求多分錢財,乃是因為家貧又要奉養老母之故。

年輕時期,管仲曾經替好朋友鮑叔牙謀劃事情,因時機不利,結果使得事情反而更加糟糕。他曾經三次求仕,卻得不到君主的信任,最終都以被逐結束;曾經三次參與保衛社稷的戰爭,卻每次都因掛念老母而做了逃兵,沒有被“軍法從事”已屬萬幸。後來,孟子也把他當作“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的典型,可見他的這段困苦不堪的經曆在古代也是天下皆知了。在他人生中最為困難的階段,自始至終都貫穿著鮑叔牙的理解和支持。這對管仲來說無異於雪中送炭,使他重新振作起來,堅持下去。而這段困苦的經曆既給予管仲更多的磨礪,也使他有更多的機會接觸下層民眾,細致而全麵地了解齊國社會的利弊,為他後來執政齊國厲行改革打下了基礎。

管仲的可貴之處就是他堅韌不拔的毅力。在如此困苦的境遇中,他的心中始終燃燒著希望之火,那就是“不羞小節而恥功名不顯於天下”。正是由於心中存有這種火苗,他才能平靜地麵對各種生活的苦難而不失態、不偏激。他在隱忍中等待,在困境中求索。那時的齊國處在齊襄公的統治之下。齊襄公是一個典型的荒淫殘暴的君主,他的後宮“九妃六嬪,陳妾數百,食必粱肉,衣必文繡”,就這樣他還不滿足,又和自己的妹妹通奸。後來,他的妹妹嫁給魯桓公做夫人,兄妹之間仍然藕斷絲連。最終發展到在魯桓公到齊國訪問時,為了肆無忌憚地淫亂,他們兄妹合謀,借機將魯桓公灌醉殺死。本來在前幾代君主的治理之下,齊國由疆域不過百裏、“地瀉鹵、人民寡”的蕞爾小邦逐漸蔚為大國,到齊莊公、僖公時期,已經初具霸業的規模了。但經過齊襄公的胡作非為,齊國政局日非,國內動蕩不安,許多貴族預感到將要大禍臨頭,紛紛避走國外。這其中就包括公子糾和公子小白。當時公子糾在管仲、召忽的輔佐之下避走魯國,而公子小白則在鮑叔牙的輔佐下到莒國去避禍。不過鮑叔牙當初對齊僖公令其輔佐公子小白很不滿意,常常稱病不朝。他認為小白將來沒有希望繼承君位,讓他來輔佐小白,肯定是出於對他才能的不認可,是見棄於國君。而管仲卻大不以為然。相反地,他對公子小白相當看好,認為一旦齊國情況有變,出來收拾局麵的非小白不可。他為鮑叔牙對當時的形勢做了詳細的分析,力勸鮑叔牙出山。

鮑叔牙聽從了管仲的意見,愉快地出來接受任命,竭力盡心侍奉小白。

惡貫滿盈的齊襄公終於得到了報應,被公孫無知弑殺於宮。齊國陷於內亂。公孫無知自立為君,不久,又在雍林被殺。齊國一時沒有了君主。公子小白和公子糾都擁有君位繼承權,兩人分別在各自所在國家的支持下展開了對國君之位的爭奪。就路程而言,顯然身在莒國的公子小白歸程更近。管仲在魯國的支持之下,於莒國通往齊國的大道上設下伏兵,半路截殺公子小白。他親自拈弓搭箭,直射公子小白。可惜人算不如天算,公子小白身上佩戴的帶鉤救了他一命。機智的小白就勢躺倒裝死,騙過了管仲,在國內國、高兩大世族的接應下搶先回國即位,是為齊桓公。

被騙過的管仲與公子糾一夥認為公子小白已死,再沒有人與他爭奪君位,因此也就不急於趕路,六天後才到齊國,卻發現公子小白已經繼立為新君了。野心勃勃的魯莊公原欲借扶立公子糾來幹預齊國內政,建立自己的霸權,得知齊國已有新君後氣急敗壞,當即派兵進攻齊國,想以武力強行立公子糾為君。齊桓公也不示弱,他果斷率軍迎擊,並在乾時會戰中一舉擊潰魯軍。公子糾和管仲隨魯莊公敗歸魯國。齊軍乘勝追擊,進入魯國境內。桓公也急切地欲報一箭之仇,欲殺管仲而後快。另一方麵,桓公也開始考慮組建領導班子的問題。勞苦功高的鮑叔牙理所當然地成為宰相的第一人選。可是,出乎桓公意料的是,鮑叔牙竟然堅辭不就。不僅如此,他還推薦差點要了齊桓公小命的管仲為相,並把管仲大大地誇讚了一番。

齊桓公大為不解,也一時難消心頭之恨。鮑叔牙進一步向桓公解釋,管仲的所作所為,都是緣於忠君之故;如能寬恕他並用之為相,他也一定像忠於公子糾那樣效忠於您。鮑叔牙精辟的分析和他心存社稷的精神打動了齊桓公。於是齊桓公決意起用管仲為相。現在的首要任務是先把管仲奪回來。他們君臣決定繼續向魯國施加軍事壓力,以報仇為辭,並向魯國提出要求。盡管魯國大臣施伯看穿了齊國的真實意圖,實欲以管仲為相以圖謀霸業,但在齊國的軍事壓力下,魯莊公不得不殺死公子糾而把管仲交還給齊國。

公子糾被殺之後,與管仲同輔公子糾的召忽隨即殺身以殉。壯誌未酬的管仲並不甘心這樣稀裏糊塗地死去或降敵,因而“請囚”。

雖然仍是階下之囚,出於對老朋友鮑叔牙的信任和自己才幹的自負,管仲對自己的前途充滿信心。在歸國的途中,他即興創作了一首曲調激昂的《黃鵠之辭》。在他回到齊國之後,果然不出所料,在鮑叔牙的力薦下,齊桓公任命管仲為相。深諳世道的管仲並沒有因此得意忘形,他深知自己的宏偉藍圖能否實現,取決於齊桓公是否真正信任自己,那些根基深厚的國、高等大貴族是否服從自己。因此,他首先要做的是使自己擁有足夠的權威,並借此考驗齊桓公。齊桓公是個很大度的君主,他答應了管仲全部的不情之請,任命他為上卿,爵位在老牌大貴族國氏、高氏之上,賜之“三歸之家”,尊他為“仲父”,一舉使管仲在齊國樹立起崇高的威信。這樣,曆經磨難的管仲得以回國。從此,他的人生步入了另一個階段,在書寫自己人生壯麗篇章的同時,也開創了齊國數十年的霸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