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馬斯洛在哥倫比亞大學任桑代克學習心理研究工作的助理。由此可見馬斯洛雖反對行為主義,但受的卻是行為主義教育。直到1937年到紐約市布魯克林學院擔任心理學副教授時,他在思想上才放棄行為主義,改而走向人本主義。

1951年,馬斯洛應馬薩諸塞州新成立的布蘭代斯大學之聘擔任心理學係主任和心理學教授,開始對健康人格或自我實現者的心理特征進行研究。1954年,他首次提出人本主義心理學的概念,但當時行為主義思想正盛,而未受重視,連他的文章都無法在心理學刊物上發表。直到1961年,結合誌同道合者創辦《人本主義心理學期刊》,第二年正式成立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會,後成為美國心理學會第32分會。至此人本主義心理學思想才獲得一席之地,也因此使他在1967年當選為美國心理學會主席,並任《人本主義心理學》和《超個人心理學》兩個雜誌的首任編輯。

——傳世佳言——

心若改變,你的態度跟著改變;

態度改變,你的習慣跟著改變;

習慣改變,你的性格跟著改變;

性格改變,你的人生跟著改變。

在馬斯洛看來,人類價值體係存在兩類不同的需要,一類是沿生物譜係上升方向逐漸變弱的本能或衝動,稱為低級需要和生理需要;一類是隨生物進化而逐漸顯現的潛能或需要,稱為高級需要。

人都潛藏著這五種不同層次的需要,但在不同的時期表現出來的各種需要的迫切程度是不同的。人的最迫切的需要才是激勵人行動的主要原因和動力。人的需要是從外部得來的滿足逐漸向內在得到的滿足轉化。

低層次的需要基本得到滿足以後,它的激勵作用就會降低,其優勢地位將不再保持下去,高層次的需要會取代它成為推動行為的主要原因。有的需要一經滿足,便不能成為激發人們行為的起因,於是被其他需要取而代之。

高層次的需要比低層次的需要具有更大的價值。熱情是由高層次的需要激發。人的最高需要即自我實現就是以最有效和最完整的方式表現他自己的潛力,惟此才能使人得到高峰體驗。

人的五種基本需要在一般人身上往往是無意識的。對於個體來說,無意識的動機比有意識的動機更重要。對於有豐富經驗的人,通過適當的技巧,可以把無意識的需要轉變為有意識的需要。

馬斯洛還認為:在人自我實現的創造性過程中,產生出一種所謂的“高峰體驗”的情感,這個時候是人處於最激蕩人心的時刻,是人的存在的最高、最完美、最和諧的狀態,這時的人具有一種欣喜若狂、如醉如癡、銷魂的感覺。

試驗證明,當人呆在漂亮的房間裏麵就顯得比在簡陋的房間裏更富有生氣、更活潑、更健康;一個善良、真誠、美好的人比其他人更能體會到存在於外界中的真善美。當人們在外界發現了最高價值時,就可能同時在自己的內心中產生或加強這種價值。總之,較好的人和處於較好環境的人更容易產生高峰體驗。

馬斯洛需求層次圖

1969年退休後赴加州,成為加利福尼亞勞格林慈善基金會第一任常駐評議員。1970年8月,國際人本主義心理學會成立,並在荷蘭首都阿姆斯特丹舉行首屆國際人本主義心理學會議。1971年,美國心理學會通過設置人本主義心理學專業委員會,這兩件事標誌了人本主義心理學思想獲得美國及國際心理學界的正式承認。遺憾的是,馬斯洛本人未能親眼看到他多年為此事盡瘁所獲致的成果。

著名哲學家尼采有一句警世格言——成為你自己!馬斯洛在自己漫長的生命曆程中,不僅將畢生精力致力於此,更以獨特的人格魅力證明了這一思想,成功地樹立了一個具有開創性的形象。弗洛伊德為我們提供了心理學病態的一半,而馬斯洛則將健康的那一半補充完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