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他與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兒童福利研究所建立聯係,遷適居加利福尼亞州,在那裏擔任加利福尼亞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的研究助理,並開辦了一家私人診所。從1942年起,他一直擔任心理學教授,1950年,因拒絕在效忠宣誓上簽字(即美國麥卡錫強迫公民進行的反共宣誓)而被免去教授職位。後來,加利福尼亞大學發現他“政治可靠”,又重新授予他心理學教授,但艾裏克森拒不接受,理由是其他教授也因同樣“罪名”被免職了。20世紀50年代,他是馬薩諸塞州斯托克布裏奇地區奧斯汀·裏格斯中心的高級職員,在那兒,他治療有情緒問題的青少年。1960年起任哈佛大學人類發展學和精神病學教授,直到1970年退休,這時期的研究和著作主要以他所發展的新學說為基礎並著重研究自我同一性問題。

1939-1944年,艾裏克森參加了加利福尼亞大學兒童福利學院“縱向兒童指導研究”,這項研究涉及人的生命周期各階段中衝突的解決及兒童遊戲的性別差異等。後去加利福尼亞、堪薩斯等處任教,逐漸形成人格發展漸成說。1950年出版重要著作《兒童期與社會》一書。該書內存廣泛,包括精神分析(特別自我心理學)和文化人類學兩方麵的材料,對同一性、同一性危機、心理社會延緩期等概念都有初步探討。在該書及後來一些著作中,他製定了一個有關兒童發展的新學說。

他在晚期關心20世紀人的道德和政治問題。其後期研究已深入到美國資本主義社會的一些棘手問題,如黑人的社會地位、婦女作用的變更、青少年異常行為等。他的精神分析自我心理學已超出了精神分析的臨床範圍,與習性學、曆史、政治、哲學和神學聯係起來,其聲望也超出了美國國界。

1994年艾裏克森因病逝於美國馬薩諸塞州哈維克。

艾裏克森因其人格發展理論而聞名。他創造了“同一性危機”這一術語,修改與擴充了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論,提出了心理社會發展論。他認為,人格是一種獨立的力量,是一種心理過程,是人的過去經驗和現在經驗的綜合體,能夠把個人的內部發展和社會發展綜合起來,引導心理向合理的方向發展,決定著個人的命運。

艾裏克森認為,人格的發展包括機體成熟、自我成長和社會關係三個不可分割的過程,每個人在生長過程中都體驗著生物的、生理的、社會的事件發展順序,按一定的成熟程度分階段地向前發展。他根據這三個過程的演化,把人格分為八個階段,這些階段是以不變的序列逐漸展開的,將內心生活和社會任務結合起來,形成一個既分階段又有連續性的心理社會發展過程。每一個階段都由一對衝突或兩極對立的性格特質所構成,並形成一種危機(或重要轉折點)即為個體每個階段性格發展的主要任務。如果危機得到積極解決,會增強自我的力量,人格就得到健全的發展,有利於個人對環境的適應;反之,危機得不到解決,就會削弱自我的力量,使人格不健全,阻礙個人對環境的適應。而且,前一階段危機的積極解決會擴大後一階段危機解決的可能性,反之會縮小後一階段危機解決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