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他醫院工作結束的時候,弗洛伊德被授予一筆數目不大的獎學金,這樣,他就能去巴黎旅行,並到薩爾帕屈裏哀跟著名的神經病學家讓·馬丁·沙可學習。在巴黎學習的4個半月,成了弗洛伊德一生事業的一個重大轉折點。沙可這位當時最有名望的神經病學家獻身於癔病研究的情形,促使弗洛伊德也走上了同一條道路。這對他把興趣從軀體方麵轉到心理方麵,具有重要的意義。

弗洛伊德於1886年春以神經病學家的身份私人開業行醫,並在同年9月結婚。他的婚姻十分美滿,共有六個孩子,三兒三女,最小的女兒安娜·弗洛伊德(AnnaFreud)後來也成了一位著名的精神分析學家。弗洛伊德還作為神經病學家在一家兒童診所工作過幾年,並出版了二大卷論述各種小兒麻痹症的權威性著作。這樣,他成了歐洲重要的神經病學家之一。

1893年與布羅伊爾合作發表《癔病的研究》,提出一個假設,認為病人把曾有過的情緒經驗推到意識之外,由此阻礙了許多心理能力;通過催眠回憶後,情緒發泄了,病就痊愈,此則宣泄法或淨洗法。由此逐漸發展了精神分析技術。

由於對病人及對自己的夢的觀察和分析,弗洛伊德發現和確認了無意識心理現象,提出夢是願望的滿足,形成了夢的分析技術。1900年出版《夢的釋義》一書。這是用前所未有的思路,別出心裁地開創一種研究心靈和精神病理現象的新領域。1905年,弗洛伊德出版《性欲三論》一書,他把生物發生原則用於研究心理性欲的發展,對這一問題做了種係發生和個體發生的觀察和概括。1914年,弗洛伊德發現自戀的心理現象,並以單一的先天內部驅力,即愛力來解釋人的行為,認為生命由此得以支持。這一能量稱為生本能,其投注於外的即為愛情的對象,投注於內即為自我愛戀。1920年,弗洛伊德修正關於本能驅力的學說,提出死本能作為補充。1923年,在《自我與本我》一書中,他詳盡闡述了精神裝置的理論,提出本我、自我和超我的人格三分結構論,使精神分析成為了解全人類動機和人格的方法。

相關鏈接

本我、自我、超我

本我:為本能衝動的根源,指原始的、非人格化的而完全無意識的精神層麵而言。

自我:為人格的核心,受現實原則支配,一方麵管製本我的原始衝動,另一方麵幫助本我使其需要得到滿足。

超我:為精神一主要成份,大半無意識,少半有意識,產生於自我,對父母、老師或其他權威的勸告、威脅、警告或懲罰表現出順從或抑製,從而反映出了父母的良心和社會準則,有助於性格形成和保護自我來克服過勝的本我衝動。

20世紀30年代,他的理論登峰造極。1930年被授予歌德獎金。1936年壽辰時,榮任英國皇家學會會員。他在最後16年曾與口腔癌作鬥爭,堅持工作。在納粹分子的脅迫下,1938年被迫離開維也納去倫敦。1939年9月23日在倫敦死於癌症。主要著作有:《夢的解析》、《日常生活心理病理學》、《精神分析引論》、《精神分析引論新編》、《弗洛伊德自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