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肖斯塔科維奇
出生地:前蘇聯彼得堡
生卒年:1906——1975年
曆史評價LiShiPingJia
肖斯塔科維奇是前蘇聯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也是當代世界著名的作曲家之一。
1906年9月25日,肖斯塔科維奇生於彼得堡,他的父親是化學工程師,母親曾是音樂學院的學生,是一位優秀的鋼琴家,也是肖斯塔科維奇學習音樂的啟蒙老師。肖斯塔科維奇9歲開始跟母親學習鋼琴,很快就進了格拉塞爾的音樂小學。
1917年,11歲的肖斯塔科維奇開始創作。作曲家幼年時期就對一些重大事件如第一次世界大戰、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等有所反映,此時他寫了《自由領》《紀念革命烈士的葬禮進行曲》。在偉大的十月革命日子裏,還是少年的肖斯塔科維奇經常喜歡在彼得堡街頭徘徊,他親眼看到沙皇警察打死兒童的悲慘情景,他將之深深地刻印在腦海裏,後來並把它反映在標題為《十月獻禮》的《第二交響曲》中。
1919年,肖斯塔科維奇進入列寧格勒音樂學院,同時學習兩門主科——鋼琴與作曲。他在創作上表現出高度的才能,在他畢業之前就寫了十部作品,其中包括用普希金的《茨岡》寫的歌劇、鋼琴曲《三首幻想舞曲》和畢業作品《第一交響曲》。這部交響曲引起了國際樂壇的注意。1923年、1925年,肖斯塔科維奇先後畢業於列寧格勒音樂學院的鋼琴係和作曲係。1927年,他參加了在華沙舉行的第一屆肖邦國際鋼琴比賽並獲得了獎狀。
20年代的前蘇聯正處在艱難的發展時期,西方資產階級音樂的現代派、形式主義同正在形成的蘇維埃音樂文化展開了激戰。肖斯塔科維奇的某些作品也受到了影響,表現了某些現代派的特征,曾引起輿論界的爭議。對這位年輕的作曲家來說,他既有令人喜悅的初步成就,也遭受到最初的挫折。但在這一時期,肖斯塔科維奇極力要求自己廣泛地創作不同題材和體裁的作品,從中不斷探索並確立自己的創作風格。
1937年10月21日,在列寧格勒第一次演奏他的《d小調第五交響曲》,標誌著肖斯塔科維奇的創作進入了成熟時期。這一時期,他除了創作交響樂和室內樂作品外,還為一些電影配樂,如:《馬克辛的歸來》《沃洛恰耶夫的日子》《革命搖籃維堡區》《偉大的公民》《帶槍的人》等等。
前蘇聯偉大的衛國戰爭爆發時,肖斯塔科維奇正在自己的家鄉列寧格勒,於是他參加了保衛列寧格勒的誌願消防隊,成為一名優秀的消防隊員。《第七交響曲》就是在這些嚴酷的日子裏寫成的。
相關鏈接
節日序曲
這是肖斯塔科維奇於1954年為慶祝前蘇聯十月革命三十七周年而創作的一首管弦樂曲。它以熱情、生動的音樂語言,莊嚴、輝煌的藝術形象,描繪了蘇聯人民歡度節日的景象,歌頌了人民建設社會主義所取得的偉大成就,是一首歌唱祖國的莊嚴頌歌。樂曲用奏鳴曲式寫成,A大調。
戰爭將要結束時,肖斯塔科維奇的《第八交響曲》於l944年4月2日在美國初演,當時曾有134家美國電台和99家拉丁美洲電台以及加拿大、夏威夷群島、意大利、阿爾及利亞等國的電台轉播了這場音樂會。美國輿論界對這部新交響曲評價很高,1945年當全美國為羅斯福總統逝世致哀時又演奏了《第八交響曲》的第一樂章。於是在前蘇聯重又引起一番對肖斯塔科維奇創作的批評和爭議。直至1947年,在“布拉格之春”的國際音樂節上,這部作品再次獲得了好評才算了結。當時在捷克,人們把他的《第八交響曲》與伏契克的不朽之作《絞索套著脖子的報告》稱為姊妹篇。
戰後,肖斯塔科維奇用自己頑強的、創造性的勞動創作了與自己的人民心心相印的新作——為保衛和平反對戰爭而作的《第十交響曲》、清唱劇《森林之歌》和電影音樂《易北河會師》等。
50年代以後,肖斯塔科維奇對俄國革命曆史中的英雄形象非常注意,連續寫了一大批大型聲樂套曲和標題性的交響樂,如以革命詩人的詩而寫作的《十首無伴奏合唱詩》和《第十一交響曲》。這些作品的音樂語言充滿著民間音樂的因素,富有歌唱性。
50-60年代,肖斯塔科維奇又創作了近四十部作品,其中交響曲四部、弦樂四重奏九部、大型聲樂套曲八部。電影音樂兩部,重新修改的歌劇一部以及其他器樂協奏曲、室內樂作品15部。
他的創作,體裁多樣,題材廣泛,大型的、標題性的作品(包括交響曲)占主導地位。他的音樂語言極為複雜和異乎尋常地大膽,既充滿感情又富有深刻的哲理性。1975年8月9日,肖斯塔科維奇在莫斯科逝世。
——傳世佳言——
如果有一天,我的雙手被砍斷,我還可以用牙齒咬住筆繼續作曲。
不是由於上帝,而是由於真理。
音樂是人類最後的希望之園和最終的避難之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