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巴赫
出生地:德國愛森那赫
生卒年:1685—1750年
曆史評價LiShiPingJia
巴赫的作品對歐洲近代音樂的發展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為全人類音樂的進步和發展指明了寬廣的遠景,為世界古典音樂樹立了豐碑,因此,巴赫被稱為“不可超越的大師”,甚至被譽為“歐洲近代音樂之父”。
1685年3月21日,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出生於德國愛森那赫市。雖然這是一個小城鎮,可它的市民卻酷愛音樂。據說該市古代的城門上竟刻著“音樂常在我們的市鎮中照耀”的字樣。巴赫家族是地地道道的音樂世家。對於具有極高音樂天賦的小巴赫來說,在這樣的家庭中成長原是十分幸運的,然而命運之神卻偏要找些麻煩:他9歲喪母,10歲喪父,隻得靠大哥繼續撫養。
相關鏈接
康塔塔
康塔塔於17世紀初葉起源於意大利。最早的康塔塔是一種獨唱的世俗敘事套曲,以詠歎調和宣敘調交替組成。17世紀中葉傳入德國,遂發展成為一種包括獨唱、重唱、合唱的聲樂套曲,在這一點上與清唱劇相似。兩者區別在於清唱劇篇幅較大,人物眾多,而康塔塔則篇幅較小,故事內容較簡單,往往偏重於抒情。康塔塔與清唱劇有時不易分清。
17世紀康塔塔擴展到宗教領域,巴赫很喜歡這一體裁,他曾專為教堂譜寫康塔塔,每星期一部,數年間共寫了三百多部。近代也有許多作曲家創作宗教康塔塔,如斯特拉文斯基的《詩篇交響曲》(1930年)、《康塔塔》(1952年)、《聖歌》(1955年)、《哀歌》(1958年),布裏頓的《學院康塔塔》、《憐憫康塔塔》等。
盡管家裏存放著大量音樂資料,可專橫的兄長就是不允許他翻閱學習,無論他怎樣苦苦懇求也無濟於事。小巴赫隻得趁哥哥離家外出與深夜熟睡之際,在月光下偷偷地把心愛的曲譜一筆一畫地抄下來,曆時長達半年之久,因而大大損壞了他的視力。他的晚年在雙目失明中痛苦地度過,直至去世。如此高尚而執著的追求竟打動不了他的兄長——當他發現了弟弟的秘密時,立即暴跳如雷,不僅無情地沒收了小巴赫的全部心血,而且還嚴厲地懲罰了他,毫無自省與憐憫之心。
巴赫15歲時,終於隻身離家,走上了獨立生活的道路。他靠美妙的歌喉與出色的古鋼琴、小提琴、管風琴的演奏技藝,被呂奈堡米夏埃利斯教堂附設的唱詩班錄取,同時進入神學校學習。這裏的圖書館藏有豐富的古典音樂作品,巴赫一頭鑽進去,像塊巨大的海綿,全力汲取、融合著歐洲各種流派的藝術成就,開闊了自己的音樂視野。
為了練琴,他常常徹夜不眠,通宵達旦。每逢假日,他都要步行數十裏去漢堡聆聽名家的演奏。
1703年4月,巴赫任魏瑪宮廷小提琴手,工資單中寫明是“仆役”。8月往阿恩施塔特任“新教堂”管風琴師。1705年冬,巴赫請假徒步赴呂貝克聽傑出的北德樂派管風琴家D.布克斯特胡德演奏,深受啟迪。數月後方返回阿恩施塔特。為此巴赫兩次受到宗教法庭的審訊,除因“擅自超假”外,還被譴責為“在眾讚歌中作出許多驚人的變奏,混入許多陌生的音響,使公眾為之驚惶失措”,並曾“把一個陌生的少女帶進教堂中演唱”,以及“在星期天講道時間上酒館”等等。巴赫憤而辭職。
1707年6月巴赫任米爾豪森教堂管風琴師。同年與堂姐瑪麗婭·巴巴拉結婚。不久因與教堂監督發生矛盾,其演奏受到指責,又離去。1708年7月任魏瑪宮廷管風琴師,兼為宮廷作宗教音樂。1714年起被任命為宮廷樂師,每月為宮廷創作新曲,因而創作大量康塔塔。1717年秋,巴赫赴德累斯頓與法國哈普西科德演奏家L.馬爾尚進行演奏比賽。臨賽前馬爾尚不辭而別,巴赫不賽而勝。魏瑪公爵與其侄發生爭執,巴赫傾向後者,致使公爵惱怒。巴赫要求離職不準,竟被公爵無理監禁4周,罪名是“由於其倔強,強行要求辭職”。巴赫在被監禁期間寫下《管風琴小曲集》。
1717年8月巴赫任克滕宮廷樂長後的6、7年間,是巴赫一生中處境較為順利的年代,也是創作上(尤其在世俗性器樂創作上)豐收的年代。克滕公爵熱愛音樂,對巴赫非常器重,常在一起奏樂,一起旅行。他以國庫收入約1/30的經費作為其宮廷樂隊的開支。此期間巴赫寫下許多最重要的代表作:《平均律鋼琴曲集》上卷(1722年)、《勃蘭登堡協奏曲》(1721—1723年)、《小提琴獨奏奏鳴曲》(約1720年)、《大提琴獨奏奏鳴曲》(約1720年)、《創意曲》(1723年)等。1720年7月他的妻子去世,1721年與安娜·瑪格達勒娜結婚。1720年11月旅行漢堡時,在賴因肯麵前演奏管風琴,他以各種方式即興演奏眾讚歌變奏《在巴比倫河邊》達半小時以上,博得賴因肯的讚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