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序言(1 / 2)

在中國漫長的文明史上,偉大人物實在太多,但像屈原這樣產生深遠影響並被人民所永遠懷念,古今曆史上屈指可數。屈原投江自殺的日子,人民定為端午節,並在這一天隆重紀念屈原,兩千多年來習俗不變,這表明了屈原在人民心目中的獨一無二的地位。因此,把屈原列入中國曆史上少數幾個最偉大的文化人物之列,亦是當之無愧的。

屈原,名平,楚之王姓貴族。屈原之所以能成就與日月齊輝的偉大業績,原因自然是多方麵的。最重要的是屈原具有曆史眼光,他抓準了時代機遇。春秋戰國時代迫切需要文學巨人產生,需要開創文學藝術在社會上與曆史上的地位與影響力,這必須要有足夠重量級的文化巨人來承擔。也就是說,在屈原那個時代,出現像屈原這樣的文學巨人絕非偶然,而是曆史的必然。而屈原正是順應了時代的潮流,在《詩經》被“淹沒”幾百年後,重振詩風,使詩魂重新飄蕩在華夏大地上,並延續兩千餘年而不朽。如果說韓愈是“文起八代之衰”,那麼,屈原則是“文起百代之首”,為百代文章之宗祖也。即便是李白、杜甫這些曆史上一流的偉大詩人,其曆史地位也遠遠不能與屈原相比的。

春秋戰國時代,文學的繁榮成為必然。因為在當時,口頭詩歌已經成為人民所喜愛的藝術主流,漸次取代了神話傳說、壁畫等藝術形成的地位。口頭詩歌在民間廣泛流傳。這些詩歌雖然不高雅,但給人民的生活帶來了無窮的樂趣與精神的慰藉。如在祭祀、集會等場合就是以詩歌的說唱來表達情感和目的。不但口頭詩歌興盛起來,而且由於封建製度漸次開始在各諸侯國中建立起來,也要求新的文化繁榮,以衝擊舊的奴隸製度下的死寂,新的文化迎合了進步曆史與政治的需要。另外,由於封建製取代奴隸製,社會生產力得到大規模的發展,人民生活得到了某種改善,較之野蠻的奴隸社會和原始社會,封建製度這一新型生產關係的建立極大地解放了人的情感,人們更加重視內心情感的抒發,而不再含蓄地將這種情感以壁畫、神話等方式作抽象表達。同時,戰國時代戰亂頻繁,人民生活苦難重重,迫切需要能抒發內心的苦難,已經非壁畫、神話等所能承載,能夠生動、真實、自由地表達人民內心感受的詩歌,其繁榮就成為必然。就是在這一曆史背景下詩歌走向繁榮。所以無論從曆史需要、人民需要還是文學自身發展的趨勢來看,屈原進行詩歌運動,都是符合曆史文化的發展潮流的。也正因為符合曆史文化的發展潮流,屈原才能獲得空前的成功。

屈原文學成就斐然。他在詩歌上開創了中國浪漫主義詩歌的傳統。如果說《詩經》是現實主義詩歌的源頭,那麼《楚辭》則開浪漫主義的先河。屈原繼承楚文化的優點,在藝術上積極創新,他開創的楚辭體和風騷並稱的詩歌傳統,突破了《詩經》四言式的形式,運用長詩的表達優勢,廣泛運用賦比興等表現手法,又運用神話、幻想與現實交織等表現手段,使詩歌顯得雄渾、博大而神奇,擴展了詩歌的題材,表達了豐富的思想內涵。而且詩歌有完美動人的藝術形象和美的藝術氛圍,構成強大的藝術吸引力,把一個神奇而美麗的藝術世界帶入了人們的生活,開創了一條浪漫主義的創作道路,對後世的文學、戲曲、繪畫等藝術門類都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

屈原不但在文學上獲得了巨大成功,而且在政治追求、人生理想及人格魅力上都堪為萬世楷模。

在政治追求上,詩人屈原的一生中,自由與仁政是他的終生追求,是他永遠不變的目標,屈原在這種追求中寄托了一生的所有夢想,也是他一生悲劇的根源。

“文以載道”。屈原在詩歌中還積極揭露楚國君臣政治的昏庸,並表達其自由與“美政”的政治理想。屈原在被放逐的途中因憂憤幽思而作《離騷》《天問》《九歌》等詩,這幾首或氣勢宏偉、波瀾起伏,或情真意切、纏綿悱惻的抒情詩中,屈原對楚懷王的昏聵多變、善惡忠奸不分進行了有力的揭露,對舊貴族們的嫉賢妒能、結黨營私等進行了猛烈的抨擊,對曆史的興衰更替進行了深刻的闡釋,對個人的不幸遭遇進行了詳細述說,表達了詩人對自由與仁政的追求。因為有在政治上不得實現其目的的深刻體驗,所以才有在幻想中對自由與仁政更加執著的追求。正所謂苦難越深,追求也就越強。“雖九死其猶未悔”,就是屈原對自由與仁政的追求執著精神的表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