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我是人民的公仆”(1 / 2)

信訪工作被稱為“機關第一難”的工作,社會許多矛盾在這裏交彙。22個春秋,他在這個特殊崗位上,用全部的心、血和汗水,向人民群眾捧出一顆共產黨人的赤誠之心:“有話跟我說!”“我來幫助你!”“黨的幹部是人民的兒子,我就是您的親人!”

他深受人民軍隊優良傳統的滋養。在軍隊這所“大學校”的7年裏,他當了班長、入了黨。退伍後,他始終保持軍人本色,以自身形象為黨旗增輝添彩。

他叫張雲泉,現任江蘇省泰州市信訪局局長,曾被評為全國“人民滿意的公務員”,是在全黨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望活動中湧脫出的又一傑出代表。

“群眾把我們看做希望,我們絕不能讓群眾失望”

剛走上信訪崗位,張雲泉就接待了一位老教師的哭訴。這位教師叫王德元,是上個世紀60年代的大學生,由於種種原因失去教師公職,在鄉村小學代了10多年的課。在此期間,他還經曆了妻子失蹤、兒子早亡的悲慘遭遇。如今,他貧病交加,身心交瘁,還有被單位隨時精簡的可能。

老王講得淚流滿麵,張雲泉聽得滿麵淚流。他動情地抓住老王的手說:“你不要難過,我來幫助你!”還掏出錢來送給老王作返程路費。後來,經過張雲泉多方協調,有關部門恢複了老王的教師公職。麵對遲來的公正處理,老王不僅沒有絲毫埋怨情緒,還給張雲泉送來了錦旗,寫來了感謝信。事後,老王飽含深情把這件事講給自己的學生聽,讓孩子們寫下了以《黨恩》為題的作文。

一篇《黨恩》的命題作文,引起張雲泉對肩頭責任的深深思索。那晚,月光如水,張雲泉獨自坐在辦公室,耳邊回響起當年部隊野營時連隊幹部教唱的一首紅色歌謠:“紅軍幹部好作風,自帶幹糧去辦公,日著草鞋幹革命,夜走山路訪貧農。”是啊,我黨我軍之所以能夠不斷發展壯大,是因為根植於人民群眾這塊沃土。如今,做好信訪工作,說到底就是做好黨的群眾工作,自己的首要責任,就是要在黨和政府與人民群眾之間架設“連心橋”。

“群眾把我們看做希望,我們絕不能讓群眾失望。”22年來,張雲泉平均每年接待來訪群眾2000餘人次,拆閱處理來信2000餘封,接受來訪電話上千個。22年來,他從普通信訪工作人員到副局長、局長、市政府副秘書長,其間麵對多次調整、交流、提升的機會,但始終向組織立下誓言:“黨需要我在這個崗位上,我就要在這裏紮下根!”張雲泉用8年時間消融了一個冷漠、倔強的小姑娘心頭的堅冰,把在漫漫上訪路上流浪11年的方小娟,培養成為一個愛美、愛笑、愛學習的插花師,並為她置辦了結婚嫁妝。他用父親般的慈愛滋潤著孤兒沐蘇鵬,將小沐從偏遠農村接到泰州市區讀書學習,如今小沐在部隊入了黨、選取為士官。22年來,他義務幫扶過200多戶特困家庭:為上百名群眾求過醫、購過藥;先後從自己工資中擠出4萬多元,救濟困難群眾。許許多多素昧平生的人,把這位信訪局長當作自己的親人。

有一年,興華農民李慶餘的獨生子在外不幸身亡。晚年喪子,李慶餘幾天就黑發變白發。“親人有難事,怎能不揪心?”查了許多文件,跑了許多部門,想了許多辦法,張雲泉把老兩口的戶口從農村遷到市區,落實了基本生活保障費。打那以後,每逢中秋節和春節,張雲泉都要買點東西去看看他們。後來,張雲泉和同事們幫助他們在泰州市區開了一個售貨亭。開業那天,有人要給李慶餘取個好店名,他卻請人在售貨亭上書寫了“共產黨萬歲”五個熠熠生輝的大字。

如今,這個普通的售貨亭已成為泰州城最耀眼的一道風景。李慶餘的日子漸漸好起來,他逢人就說:“我要感謝張局長,更要感謝共產黨。有了共產黨,才會有張雲泉這樣的好幹部”。

“黨叫幹什麼,就要幹好什麼,這就是我的工作標準”

張雲泉反複告誡自己和同事,信訪工作一頭擔著黨和政府的重托,一頭擔著普通群眾的期盼,我們每一個信訪工作者的責任,就是要努力提高自身能力素質,做好工作。

去年9月14日,泰州某食品廠的一次改製使36名職工心頭發涼:不僅兩年領不到一分錢工資,而且廠子未經職代會討論同意就被賣掉了。無助的職工到政府門前上訪。張雲泉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他當夜趕寫出《信訪摘報》,向市領導彙報。事情很快有了結果,政策出台了,問題解決了,職工滿意了。張雲泉幹信訪,確有許多“絕活”。他常去一塊八毛錢一次的澡堂子洗澡,有機會就坐坐三輪車。搓澡工、三輪車夫、的士司機裏麵,都有他的朋友。再加上長期幹信訪,張雲泉對社情民意了然於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