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素瑛

《煤海丹心》作者蘇景昭,1959年至1964年就讀於複旦大學中文係。我和他是同班同學,和大家一起稱他“蘇大哥”。

當我收到這部文稿,細細拜讀後,有個強烈的感覺:蘇大哥是用他那顆火熱的心寫的,他的心是和本書主人公林海水一起跳動著的!

林海水是福建安溪人,蘇大哥也是安溪人,同一塊土地養育了他們。蘇大哥少年時在新加坡,青年時在上海,中老年時在廈門,這些地方當然在他心中,但真正的歸屬所在仍是安溪。一個窮教書匠,到了近七十歲才有點積蓄,毫不猶豫地在老家造了房子,固執地要我們分散在全國各地的老同學去住一陣,而且聲明:“免費吃住。”我們明白,他是要讓安溪的一草一木盡情地展現在大家麵前,分享他的故鄉情結!何況故鄉的山山水水孕育出林海水這樣的棟梁之才,他的喜悅、驕傲自不待說,自然要拿起筆——不對,他當然要用一顆火熱的心來謳歌了!

愛家鄉的人一定愛祖國,蘇大哥向來關注國家大事,又愛激動,在那是非顛倒的年月,常見他指天劃地,憤懣欲死。改革開放後,他手舞之,足蹈之,喜上眉梢。在書中,在林海水身後,蘇大哥展開了中國近代、現代、當代的曆史背景。舊中國的黑暗痛苦,新中國的前進、曲折,現時的歡欣鼓舞,作為林海水的同齡人,他也都刻骨銘心親身經曆過。在書中,個人的命運和國家的命運是緊密聯係在一起的。讀者不僅看到林海水如何在百般磨難中成長,也讀到了中國翻天覆地的一頁曆史。兩者的感受都極深刻,這在寫作上是很高明的。

本書主人公林海水成長的脈絡很清楚:他是安溪大地之子,這塊大地賦予他中國優秀的傳統思想和傳統教育。他3歲失父,祖父又遭土匪殺害,這份家庭的苦難養成他的懂事和剛毅自強不息的性格;母校集美中學“誠毅”的校訓以及東北的黑土地又連續不斷賦予他人格方麵豐富的營養,將他鑄成一棵挺拔的大樹,林海水高尚、純真,他的“自我”很小很小,而“大我”很大很大。中國幾千年來能屹立在世界,不斷向前,向前,就是靠著千千萬萬不計個人得失,忍辱負重,把畢生精力和智慧涓滴歸國的兒女們。林海水就是其中一員。當人們看到:為中國煤礦事業作出巨大貢獻的林海水十年來和家人住在“幹打壘”的簡陋房子裏,在東北凜冽無比的風雪中,用扁擔挑水吃;當人們看到林海水不顧自己血壓高,在煤井裏爬進爬出,解決了一個又一個技術難題;尤其在“文革”時期,林海水是“反動學術權威”,屬被打倒之列,而且各派係之間的武鬥、槍戰如同家常便飯,真可謂“黑雲壓城城欲摧”,可卻摧不垮林海水那顆“赤子之心”,心裏仍然隻裝著自己的事業,他不顧頭頂呼嘯的子彈,和工人們堅定地保護著礦井。看著這一件件、一樁樁事跡,誰能不為之動容!我不禁想起了魯迅先生的一句話,“他們是中國的脊梁”!高山仰止,蘇大哥用他的心,用他的筆為我們刻畫了一座高山:林海水!

此外,書中還塑造了另一位人物:林海水的叔叔林梧桐先生。

中國人安土重遷,“背井離鄉”是人生的大痛。梧桐先生少時為生活所逼,漂洋過海到馬來亞求生。按他自己所說:“跰手■足,辛勤發奮,事業有成。”終於成了富甲一方的華僑。這含血含淚的文字正說明了中國人的優良品德,也讓人們明白了林海水人格魅力的傳承關係,我們中華民族優秀品質就是這樣代代相傳,永無止境。

梧桐先生有了經濟實力,就不停不息地為祖國為家鄉作著驚人貢獻。蘇景昭大哥少時在新加坡過著苦日子,華僑的“戀母情結”他深有體會,他的心和梧桐先生的心也是相通的。梧桐先生同樣是我們敬之、仰之的楷模!

是為序。

2008年9月於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