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者,五嶽之首,領袖群峰,乃山中之尊,與孔聖人故裏比鄰。此山大氣磅礴,大有“會當淩絕頂,一覽眾山小”之勢,自古以來便是帝王封禪之地,酬祭蒼天之所。葉慕白將與顧青雲決戰之地定在泰山之巔,其寓意不言而喻。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紅日西沉,暮雲如染。在泰山之巔玉皇頂的一處開闊的平地上,山風冽冽,冷意如刀,卷起漫天的枯葉。而此刻,顧青雲正站在懸崖邊,默默地看著那翻滾不休的雲海。透骨的寒風吹打著他那冷傲的麵龐,那一頭灰白色的長發猶若柳枝隨風飄舞,青色的長袍迎風飄蕩如雲翻滾,整個散發出一種孤寂落寞卻又灑脫不羈的感覺,就像一隻雄鷹在高空中獨自翱翔。
約戰之時將近,一名白袍少年沿著山路拾級而上。他左手提劍,右手握著酒葫蘆,高歌道:“倚醉橫官道,攜書臥帝京。月殘秋雁血,漏斷古蟬音。碧野懸風露,青燈照古琴。白頭何所寄?猶作水龍吟。”
山風拂過他的白袍,頭上束發的絲絛在風中搖曳生姿,仿佛一位遺世謫仙在浩瀚的暮空下乘風禦氣而來。不多時他便穿過一棵棵參天古木出現在顧青雲身旁。兩人並肩而立,默默地看著腳下的雲海。
來人正是此次約戰顧青雲的青蓮劍客葉慕白,隻見他豐神俊偉,劍眉星眸,衣袂飄飄,好似畫中之人脫卷而出,倒是頗有幾分謫仙散人青蓮居士的風骨。
相傳李白騎鯨而去之前碰到一少年,見其秉性純良,經骨清奇,不忍一身所學後繼無人,遂傳下他耗盡畢生心血撰寫的《青蓮秘典》,裏麵不但記載了他一生的理想抱負,還囊括了他仗劍江湖的絕學《青蓮劍歌》。
少年得此秘笈,勤學苦練,終有所成,後闖蕩江湖,仗劍誅殺妖邪奸佞,俠義之名遍及大唐四境,一時無兩。數十載後,英雄少年變成滄桑老翁,老人懷念少年時期與師父相處的日子,遂回轉與師傅相遇之地——東海之濱,並建起聽濤閣,以寄托對師父的思念之情。他本人也從此定居此地,收徒育人,使恩師的絕學流傳下去,希望後輩子孫能夠實現青蓮居士的理想。
青蓮一脈傳承至今,已近千載,因其曆代傳人秉性耿直,寧折不彎,常常一遇不平則仗劍除之,故而為曆代帝王不喜。因此不聞達於朝堂,甚至屢次被朝廷以“俠以武犯禁”為借口剿殺,時至今日已是人丁單薄,到了葉慕白這一代更是隻剩下寥寥幾人。
世事雖艱,抱負難以伸展,但是每一代的青蓮門人卻是不改其誌,堅守著先輩的信念,用手中的劍抒發著對這個世間的不滿。他們仗劍遊曆天下,使白袍謫仙的身影遍及神州大地,他們用自己心中的熱血在這片大地上普撒俠義的種子,雖百死而不改其初衷。故青蓮一脈又稱劍仙門,以手中的劍拯救世間羸弱的謫仙門派,他們視青蓮居士的佩劍為聖物,為青蓮劍執掌者馬首是瞻,而葉慕白正是青蓮劍的當代執掌者。
看著那霧海翻滾不休,變幻萬千,葉慕白豪飲一口青皮葫蘆中的美酒,開口笑道:“顧兄喜歡這空山落日的蒼茫之景!可惜此景雖美卻不是大丈夫久戀之地。”說完手腕抖動,那隻青皮葫蘆飛旋而出,向身旁的顧青雲射去。
顧青雲右手探出,手腕翻轉,瞬間接住酒葫蘆,卻是未曾損壞其半分,然後仰頭牛飲一番,將酒葫蘆還給對方,道:“哦,願聞其詳。”
葉慕白笑道:“大丈夫當提三尺青峰橫行於世,伸展平生之誌。深山雖美,但卻過於偏遠,脫離世事,豈可久戀不返,坐使意誌消磨於山水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