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初,有一門國粹藝術在神州大地上廣為流傳,別是一番繁盛景象,深得民眾的喜愛和追捧,而且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裏,獨秀於中國傳統藝術之林,從宮廷到民間,從達官貴人到黎民百姓,癡迷者眾。
這門國粹藝術就是京劇。
京劇在中國戲曲中並不是最古老的劇種,與當時的許多地方劇種相比,它隻能算個“小弟弟”。
據一位對京劇史了解頗深的學者的觀點,如果從清道光年間算起,京劇的曆史迄今不過200餘年。然而,自從京劇誕生於京都,並逐漸占領京師(包括後來的上海)的舞台之後,這門藝術便以排山倒海之勢,迅速發展起來,短短幾十年間,成為全國最主要、影響最廣泛的一個戲曲品種。
今天的人們對京劇起源的認定,一般是以清末“徽班”進京演出為標誌。
所謂徽班,是清乾隆年間活躍於北京劇壇的四個戲班———三慶班、四喜班、和春班、春台班的統稱。這四個戲班並不是同時進入北京的。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為了給乾隆皇帝慶壽,朝廷特地從揚州征召了以戲曲藝人高朗亭為主的三慶。
班進京演戲。正是三慶班這次進京,開創了徽班晉京之先河。
由於這些戲班全部來自安徽,且多以安徽籍藝人為主,所以坊間將其並稱為“四大徽班”。
四大徽班在表演上各具特色,各有所長,因而在舊時,京城人對其有如下讚譽:三慶班的軸子、四喜班的曲子、春台班的孩子、和春班的把子。
什麼意思呢?“軸(讀去聲)子”指有頭有尾的整本大戲,是說三慶班擅長演連台本戲;“曲子”即昆曲,是說上演昆曲是四喜班的特長;“孩子”是指童伶,意即春台班的演出班底是以青少年藝人為主,因而充滿朝氣;“把子”自然是指武戲,是說和春班的武戲水平最高,最受歡迎。
四大徽班進京時,傳統戲曲京腔(高腔)、秦腔已先期流入北京,幾個徽班在演唱二黃、梆子、囉囉諸腔的基礎上兼收並蓄,加之各自所具備的優長,一時間,京城出現了“四徽班各擅勝場”的火爆局麵。
到了嘉慶、道光年間,另一個中國傳統戲曲———漢調(又稱楚調)也流入北京,參加徽班的演出,徽班又得以兼習楚調之長,從而為彙合二黃、西皮,昆、秦諸腔向京劇的演變奠定了基礎。因此,四大徽班晉京被認為是京劇誕生的前奏,在京劇發展史上具有重要的裏程碑意義。
清末,四大徽班逐漸式微,後相繼散落於民間。
北京是最早的京劇鼎盛之地。《京劇談往錄》(北京市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北京出版社,1985年2月第1版)中,對京劇與老北京的淵源以及流行盛況,有這樣一段生動而優美的描述:
單就京劇來講,它就是發源於北京流傳國內外而被廣大人民喜聞樂見的一種藝術形式。記得幾十年
前,老北京似乎不少人都會哼幾句皮黃,“滿城皆說叫天兒(譚鑫培,作者注)”,戲台上的輕歌曼舞,不知迷醉了多少人。台下麵,不少人眯著眼睛,輕輕用手拍板,領略戲中韻味,真是如醉如癡。有人不看戲,光看看小報上登的戲園的當天戲目,也覺得過癮。夕陽西下的時候,拉洋車的、賣破爛的,聚集在茶館門前。有人拉著胡琴,一個漢子站起來扯著嗓子悲涼地唱“一馬離了……”,大家情不自禁地喝起彩來。這情景,盡管隨著漫長的歲月流逝了,但京劇的魅力依然存在。一位老華僑說,在海外,隻要電台偶爾播放起他十分熟悉的悠揚的京劇胡琴聲,他就會摒除一切事務,坐下靜聽,心,就飛到那紅牆黃瓦、綠樹白塔的北京……這是何等令人迷醉的場景啊!
有了好戲,還得有相應的地方展示,這便是戲園子了。
老北京(那時還叫北平)的戲園子大多集中於正陽門(今前門)外珠市口一帶。這是因為清廷擔心八旗兵丁耽於逸樂,特地將內城中原有的戲園子悉數移至外城。正陽門外本是鬧市區,茶樓酒肆林立,飲宴消遣者雲集。把戲園子搬到這裏,又可為這一帶平添不少繁華和熱鬧。據《道鹹以來朝野雜記》載,僅老北京正陽門外的戲園子,就有慶樂、慶和、廣德、三慶、同樂軒、中和、廣和、天樂、裕興園9家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