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緬懷(1 / 1)

幾年前就聽陪慶說要編寫一本紀念她爸爸包玉剛先生的書,現在這本書終於問世了,十分高興。

我和包先生早在20世紀70年代末就認識了,是經盧緒章先生介紹的。當時我們正在對解決香港問題進行調研,為此專門拜訪了包先生,聽取他的意見。包先生聽了我們的來意後,當即表示香港的回歸是大勢所趨,但希望我們在回歸後采取一些特殊政策,使香港能繼續保持繁榮穩定,以便繼續為國家的建設作出貢獻。他特別強調了要設法穩住外資,防止資金和人才外流。最後他一再表示,他願意為此提供力所能及的協助。後來的事實證明,在香港回歸過程中,包先生確是起了獨特的作用。他利用他和英國政府上層的特殊關係,在幕後做了不少穿針引線的工作,對中英有關香港問題的談判起了溝通和推動作用,正像書中所講的,包先生不愧為中英之間的“民間大使”。

包玉剛先生和“一國兩製”的創始人鄧小平曾有多次會晤。

早在1978年年底包先生第一次回到祖國,小平同誌就接見了他,向他介紹了國家各方麵的情況,交換了對國際和香港形勢的看法。

後來,兩人成了摯友,經常在一起縱論天下大事。當然香港問題總是談話的重點。小平同誌向他介紹了“一國兩製”的方針,同時也聽取了他的意見。後來,在討論我們草擬的解決香港問題的方針政策時,小平同誌特別強調要保護英資在香港的利益,我想很可能是接受了包先生的建議。

包玉剛先生是香港基本法起草委員會的副主任委員。他雖然是個大忙人,但是逢會必到,從不無故缺席,每次會上他都積極發言。由於他對香港的情況最了解,因而提出的意見都很中肯,使我們受益多多。會上會下和他接觸時,覺得他平易近人,說話很風趣,沒有大老板的架子。談到他的寧波普通話引起的一些誤會,他說他有一次到北京來開會,住在北京飯店,忘了帶剃須刀,就告訴服務員請他代買一把“胡須刀”。等了好久,酒店的經理帶了服務員端了一把大刀進來,他莫名其妙,經理說“你不是要買一把武術刀嗎?”,引得大家哈哈大笑。

包玉剛先生對於國家的四化建設,特別在教育方麵,作出了無私的貢獻。兆龍飯店是北京早期的合資企業之一,開幕時罕見地請到了鄧小平親自出席剪彩。他還出資設立了包兆龍、包玉剛中國留學生獎學金基金,資助並會同兩國政府創立了中英友好獎學金,捐贈設立了上海交通大學包兆龍圖書館,資助創建寧波大學。

此外,在醫療衛生事業方麵也有不少的捐贈。

遺憾的是,包玉剛先生離開我們太早,沒有能親眼目睹香港的回歸和他生前捐贈、支持的各個事業的蓬勃發展。關於包先生的事跡雖已有大量報道,但顯得分散零碎。現在陪慶終於不負眾望,把她父親奇跡般的經曆彙編成書,應該祝賀。借此機會寫上幾句,以示我對包先生的緬懷。

魯平

國務院港澳辦原主任

包玉剛實驗學校理事

2008年10月4日於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