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忙於做編輯,無緣靜下心來寫書。無寫書的福份,卻得了一個壞毛病,那就是為朋友的書寫序。友人、同事、學生、同行常邀我作序、寫推薦語,刺激我寫書的欲望。我心領他們的美意,少有推脫。這次,複旦新聞係的學弟、藍獅子出版人、也是FT中文網專欄作家的吳曉波要我為這部《李鴻章傳》的中譯本作序。他告訴我,這次作序的身份,與以往都不同,是作為原書英文版的發現者。

發現這本書是在英國。我1988年夏,得中英友好獎學金(也稱包玉剛獎學金),赴英留學,做傳播學博士研究。在英國讀書生活,自然會得一些英國病。比如,開始喜歡散步、愛逛博物館、談論天氣寵物,對吃的品味和要求降低。當然,還有愛逛舊書店。

在Leicester大學讀書時,我和日後成為台灣傳播學名教授的師兄馮建三為淘舊書打了多年擂台。幾乎每個禮拜,我倆都暗中較勁,策劃避開對方的路線,到城裏幾家舊書店快速巡視一遍,奪下好書。舊書店裏,多有古舊書籍返潮後一絲淡淡的黴味,我們倒是好此不疲。買完書後,常常湊在一起,展示戰利品,彼此炫耀,一是看誰淘到好書,二是看誰淘得便宜,玩讀書人的遊戲。淘書,一是需要體質好,特別是頸椎功能,得鍛煉長時間歪著頭側看書目的本事;二是相信運氣。常常數小時下來,一無所獲。汗流浹背。絕望時分,常有靈光閃爍。許多珍藏的好書,似乎都是最後一刻蹦出書架的。

既是原書發現者,我得對此書的來曆有所交代。根據我在扉頁上的記錄,這本英文版《李鴻章傳》(《Li Hungchang》),應是1996年11月6號在倫敦West Finchley離家不遠的一家舊書店購得。每得一冊舊書,我有習慣在書上隨手寫下幾句備查。茲照錄如下:李鴻章為中國近代史一重要人物。洋務、西學東漸。討論中國現代化之路,不可不說李鴻章。另一頁上,好像是2000年補寫的幾行字,應是重讀此書時所記:“此書(原)為英國自然曆史博物館哲學部收藏,後流出。我自二手書店購得,收藏。”

這部書,紅褐色精裝封皮,小開本,毛邊,Bliss,Sands and Foster出版社1895年出版。因放在舊書店的古董書架上,好像書價不菲,20多英鎊的樣子。書中,有幅李鴻章黑白畫像,一捋中堂大人的白胡須,麵色威嚴。印製精美,應是維多利亞時代大不列顛最高技藝的印刷術。

畫像上,罩著一層極薄的半透明紙,用作保護。文革時,人手一冊的《毛澤東選集》扉頁,有張精致的毛主席像,上麵也有張相似的透明紙,俗稱“糯米紙”。按照現在的說法,當年曾任北洋大臣的李鴻章也應算是中國的前國家領導人。這個待遇也不過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