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 蔣介石評說其家人及社會聞人(13)(1 / 3)

“英國到了今天這樣的境地,不能不重視美國和中國對印度問題的意見。我希望你們要特別注意這點。這次世界大戰,隻有法西斯侵略一方和同盟國反侵略一方。你們應該明確態度,同意參戰,與同盟國積極合作。不過,我在這裏所說的合作,不是僅指同英國方麵的合作,而是指同整個反法西斯民主陣線的合作。如果你們至今抱住不合作的老想法,甚至在同盟國對日作戰方麵也不合作,那麼,不但不能獲得各同盟國對印度的同情,還會失去已有的同情。我認為不啻是印度獨立運動的一大損失。”

但尼赫魯聽後,認為蔣介石隻知日本的凶殘而不知英國殖民主義對印度人民的凶殘,也不了解印度民眾為何采取同英國當局的不合作態度。於是,尼赫魯向蔣著重說明了非暴力不合作運動產生的根源,得以在英國統治之下的“亡國痛史”。在談到國民大會黨所倡導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上,他說“甘地先生在大戰前,也曾采取同英國統治者合作的方法,來解決印度國民受虐的問題。但旁遮普慘案發生後,他就完全放棄了合作的打算。從此甘地便發動了他在南非推行過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以對抗英、印當局,得到了國民大會黨的讚同和廣大群眾的擁護。”

“英、印當局對暴力革命可以鎮壓,但對非暴力的不合作運動卻感到非常棘手。開始,他們逮捕並監禁參加這個運動的人,但隨著運動的人不斷擴大,監獄竟人滿為患。於是他們隻好采取輪流關押,此進彼出的辦法。這樣,反而使印度民眾不害怕進監獄了。”

尼赫魯的這些觀點顯然同蔣介石的看法不相吻合。蔣在無法說服尼赫魯的情況下,隻好退一步要求他:“那麼你們能否考慮暫時對英政府不予以攻擊?”

尼赫魯不假思索地立刻回答:“這一點恐怕做不到,因為這是我們惟一的鬥爭武器。”

為了緩和一下氣氛,尼赫魯又改換了口氣:“國民大會黨對於中國的抗戰,一向是寄以同情的。”

蔣介石還想說服尼赫魯,於是忙接口說:“單是同情還不夠。同情隻是一種態度而已,我們希望把同情化為實際行動。”

尼赫魯攤攤手,似乎是表示無能為力地答道:“我國是一個被人統治壓迫的國家,一切難以自主,因此僅能對你們表示一點同情而已,還希望貴國政府和人民諒解。”

談話已持續了近三個小時。尼赫魯起身告辭。蔣介石惆悵地送他走到門口,心中總感到不解:“中印兩大民族的心理差距,為何竟有如此之大?”

馬克思

“馬克思所采取的黑格爾的辯證法,絕不是內核,而是外殼……”

(《蔣介石詳傳》,第1510—1511頁)

〔馬克思〕(1818—1883)馬克思主義創始人,全世界無產階級的導師和領袖。生於普魯士萊茵省特裏爾城一個律師家庭。1841年,獲哲學博士學位。1844年發表了《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和《論猶太人問題》,標誌著馬克思已經從唯心主義轉向唯物主義,從革命主義轉向共產主義。同年與恩格斯開始了偉大的合作,合寫了《神聖家族》、《德意誌意識形成》等著作,首次提出無產階級奪取政權的曆史任務。1847年加入共產主義者同盟。12月出席共產主義者同盟第二次代表大會,同恩格斯共同起草了同盟綱領——《共產黨宣言》。在1848—1849年革命期間,與恩格斯回到德國,參加並領導革命鬥爭。先後發表《1848年至1850年法蘭西階級鬥爭》和《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第一次提出無產階級革命必須打碎舊的國家機器,革命是曆史的火車頭等著名論點。1867年出版《資本論》第一卷,被稱為政治經濟學中的一次革命。1864年在倫敦建立國際工人協會。1871年巴黎公社的建立受到馬克思熱烈的歌頌和支持。晚年,致力於《資本論》第二、三卷的寫作,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發展。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