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治柔腸百轉,涕淚交流,嗚嗚咽咽哭個不停。李世民伸出一隻手,擱到他的肩上,語重心長地告誡說:“接管朝廷,治理天下,朕的體驗是,虛己求諫,則功業興隆。然而忠言逆耳,並不那麼順心遂意。一旦言路閉塞,任情恣性,必然走上窮途末路,導致國破家亡。”

“兒臣牢記在心,一定慎之又慎。”“任賢納諫,是成敗得失的關鍵,也是朕的最後遺言。”

李世民喉嚨管呼嚕呼嚕地響,極不舒服地扭歪了臉,示意大小楊妃抽出墊高的枕頭,把他放平躺下,令褚遂良草擬遺詔。默認遺詔後,李世民有氣無力地闔上了眼睛,像是睡著了一樣永遠地睡過去了——譽滿九州內外的明君、天可汗,走完了人生的曆程,走進了曆史。享年五十二歲。他的崛起,充滿了傳奇色彩,留下了許多美麗動人的故事和傳說,受到史家及民間的推崇、頌揚。蓋世英主,幾個世代難得出現一次。夏商周三朝,將近二千年,九十位君主,有明顯作為而被後世稱道的,不過六七人而已。李世民掃除隋末的災亂,行狀猶如商湯王、周武王;政治清明,君臣同心同德,百姓安居樂業,幾乎可以媲美周成王、周康王;雄才大略,開拓疆土,比漢武帝有過之而無不及;廣開才路,知人善任,從諫如流,尤其值得大書特書,簡直可算他的一項“專利”——在曆朝曆代的帝王中,再沒有第二人。雖然難免這樣那樣的不足和過失,但自西漢以來,功德兼備的皇帝,非他莫屬。

“嗚嗚,皇上駕崩啦!”聽到禦醫和內侍撕心裂肺般的哭喊聲,太子治驚駭得如五雷擊頂,抱住舅父長孫無忌的脖子失聲哀號,幾乎昏厥。長孫無忌拭去眼淚,敦請太子立即接管朝廷,安撫內外。太子悲傷得如萬箭鑽心,不能自持,止不住痛哭。長孫無忌眉峰一聳,正色道:

“皇上將宗廟社稷交付給殿下,殿下怎麼能跟常人一樣,隻會哭泣?”

褚遂良等替李治擦掉淚痕,扶著他坐下來。他們商議了一通,決計封鎖李世民薨逝的消息,秘不發喪。李世民的遺體用蘭湯洗抹幹淨,又照樣仰放在禦榻上。由李治和長孫無忌、褚遂良等大臣守靈。次日,長孫無忌等人請求太子先行返回首都長安。飛騎、精銳禁衛和保駕將軍,儼然臨陣一般全身披掛,護送車駕從太和穀翠微宮啟程。途中,又增加了持戟佩劍的六府將士四千名,排列成方陣,護衛太子。太子進入京師,大行皇帝的遺體依舊使用他的禦駕,鹵簿儀仗都跟平時一樣,緊隨其後進城,停放在兩儀殿。接著以李世民的名義頒發詔書,擢升太子左庶子於誌寧做侍中,少詹事張行成兼侍中,右庶子、檢校刑部尚書、兼吏部侍郎高季輔代理中書令。

二十九日,以太極宮正衙太極殿做殯館。殿內懸掛黃龍錦帳,外披白綾圍幔,梓宮停放在當中。靈前設置鋪著黃緞繡龍褥子的花梨木寶榻。寶榻前麵設花梨木供案,上置銀香鼎、燭台和花瓶。供案前排開三個花梨木香幾,中間的幾上放置著銀燭檠羊角燈,兩旁分設蓮花瓶案和諡冊寶印案,以及早、晚膳案和供果案。殿門外陳設儀仗器物,左側置金緞繡龍的引幡。安置畢,入殮,發喪——正式發布李世民駕崩的噩耗。宣讀遺詔:太子李治即皇帝位。軍國大事,不可停頓。朝廷日常事務,委托有關官署衙門處理。取消遠征遼東及規劃中的土木工程項目。

王公大臣身穿孝服,步入太極門,進殿瞻仰大行皇帝的遺容,隨同嗣皇帝李治行大殮禮。諸王在外地擔任都督、刺史的,允許前來奔喪。但濮王李泰例外。

四外各國和少數民族在朝做官的,以及前來朝廷進貢的國家和部落的首領或使節,好幾百人,聞聽天可汗山陵崩,心如刀絞的疼痛,難過得肝膽欲裂,哭得天愁地慘。他們依照各民族的風俗,有的剪去頭發,有的用刀劃破臉,有的劃開胸口,有的割裂耳朵,有的叩頭撞壁,碰得鼻青臉腫、嘴巴鼻孔流血,弄得地麵血跡斑斑。

六月一日,李治正式登極稱帝。大赦天下。敕命長孫無忌當太尉,檢校中書令,並掌管尚書、門下二省事。無忌固辭尚書省事,李治準許,仍命他以太尉身份兼任同中書門下三品。下詔擢升疊州都督李世勣作特進、檢校洛州刺史、兼洛陽宮留守。從前,李世民因是雙名,天下除了不準用相連的“世民”二字以外,不避諱個別使用“世”字或者“民”字。現在,開始更改忌犯先帝名諱的官名。李世勣首當其衝,改名為李勣,去掉了其中的“世”字。不久,又擢升李勣當開府儀同三司、同中書門下三品。後來又改命他作左仆射。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