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醫家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寫道:“飲食者,人之命脈也。”吃,不僅是生命得以維係的最基本的需要,還是生命得以保持活力、保持健康及最大限度延長的關鍵。可以說,一個人的身體健康與否,與飲食息息相關。
時代不同,對吃的定義也不一樣。隨著大家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更多地講求吃出品質、吃得有風味;如今,人們對身體健康和養生日益關注,吃出健康顯得尤為重要。但是,很多人都陷入了困惑之中,覺得生活水平提高了,我吃得比以前好了,為什麼反而不如以前健康了呢?吃也是一門學問,吃得好並不意味著吃得對。
食物是最好的藥物,在我國古代醫學典籍中,也有“空腹食之為食物,患者食之為藥物”的論述,這說明了藥食同源,我們每天吃進的美味佳肴,有可能是毒藥,也有可能是保證健康、防治疾病的靈丹妙藥。僅僅一線之隔,但效果卻天差地別,關鍵就在於是否吃對了。
中醫裏,食物跟藥物一樣,也分“四性”“五味”。
食物的四性是根據食物進入人體內,作用於髒腑經絡之後所發生的反應來劃分的,有寒、涼、溫、熱四種屬性,偏性不大的為平性。一般來說,性寒、性涼的食物可清熱解渴,能減輕或消除體內熱證;而性溫、性熱的食物可明顯地減輕或消除身體寒證。例如,苦瓜性寒,能清熱解毒,對於熱病或暑熱煩渴,以及肝熱引起的目赤腫痛有緩解作用;羊肉性溫,具有溫中暖腎的功效,可補腎強身,改善腎陽不足導致的腹痛寒冷、腰膝酸軟。
食物的五味,即辛、甘、酸、苦、鹹。辛味即辣味,能散能行,如蔥白、香菜能發散風寒、行氣活血;甘味即甜味,能補虛,如龍眼肉、紅棗能補益脾胃、養血安神;酸味收斂、固澀,如櫻桃能滋養肝腎而止瀉;苦味可清熱瀉火、生津液,如苦瓜能清熱解暑、解毒;鹹味軟堅潤下、溫補肝腎,如海帶、紫菜能軟堅散結。
食物的“四性”“五味”決定了不同的食物有不同的功能,如果選錯食物,很容易導致髒腑功能失調而引發疾病,或加重原有的病情。隻有合理地運用食物的“四性”“五味”特性,選對食物,才能讓食物在我們身體內發揮最大的養生功效,以扶正固本、調和氣血,最終實現強身健體、防治疾病的目的。
食物來自廚房,在廚房中製作完成。藥補不如食補,可以說廚房是最好的藥房!因此,千萬別放過廚房中的任何一種食物,也許看似不起眼的小食物,卻能給我們的健康帶來很大的助益。
本書針對常見的健康小問題、日常保健、季節、體質和不同人群等,為讀者收集整理了一些日常保健的食療方,簡單實用、材料易得。
本書的編寫目的是幫助讀者朋友建立正確的飲食習慣,了解食療養生的相關知識,但食物畢竟不是藥物,在患上疾病之後,還是要積極谘詢醫生,並在醫生指導下進行治療,切莫諱疾忌醫,延誤治療時機。
最後,祝福所有的讀者朋友們身體健康,一生幸福!
編者
2015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