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腦血管的解剖與係統
腦血管包括頸動脈係統、椎-基底動脈係統、毛細血管、腦深淺靜脈和顱內靜脈竇。腦血管是中樞神經係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了解腦血管解剖特點及供血範圍,對全麵掌握腦血管病知識非常重要。盡管自CT、MRI等問世以來,腦血管病的診斷與治療已進入了一個新時代,仍應全麵認識腦血管的解剖學。
一、頸內動脈係統
頸內動脈約於甲狀軟骨上緣或第4頸椎水平起自頸總動脈,沿咽側壁上行至顱底,經頸動脈管進入顱腔,通過海綿竇,於前穿支附近分為大腦前動脈和大腦中動脈。按其行程可分為頸部、岩部、海綿竇部和大腦部四部,後三部合稱為頸內動脈顱內部,頸部又稱為顱外部。
頸內動脈頸部行程較直,直徑約5毫米,但有時在起始部上方3~6厘米處呈S狀彎曲。岩部起自頸動脈外口,先稍向上,隨即向前、向內,於顳骨岩部尖端出頸動脈管內口,在破裂孔上方進入中顱窩。於後床突外側穿過硬腦膜外層移行為海綿竇部,海綿竇部先沿蝶骨體兩側的頸動脈溝前行,至前床突內側彎向後上方,穿過海綿竇頂移行為大腦部。呈C字形走行於蝶鞍旁的一段稱為“虹吸部”,其下半在海綿竇內,位於海綿竇的側壁。頸內動脈大腦部在前床突內側續於海綿竇部,由前向後行走至蛛網膜下腔,在視交叉外側前穿支下方分為大腦前、中動脈。一般把此部與海綿竇部合稱為頸內動脈虹吸部,此處行程迂曲,對減緩腦動脈搏動、緩衝腦動脈血壓有一定作用,在腦血液循環調節中,虹吸部有“閘門”機製。頸內動脈的頸部無分支,岩部和海綿竇部的分支較細小,頸內動脈的主要分支發自大腦部。
大腦中動脈是頸內動脈最大的分支,大腦半球80%的血液來自此動脈,其皮質支主要分布到額葉眶麵外半部及半球的上外側麵。大腦中動脈是腦血管疾病發生最多的部位,閉塞時中央前回和內囊的錐體束同時受損,出現對側偏癱;中央後回受損,出現對側感覺喪失;視放射受損,出現對側同向偏盲,損傷優勢半球,出現失語、失用及失認症等。
二、椎動脈
在頸根部起自鎖骨下動脈,向上穿行上5~6頸椎橫突孔,經枕骨大孔入顱,至橋腦下緣,兩側椎動脈合並成基底動脈,臨床上合稱為椎-基底動脈係統。
三、基底動脈
沿橋腦基底動脈溝前行,至橋腦上緣分為左、右大腦後動脈。基底動脈發出以下分支。
四、腦底動脈環
腦底動脈環亦稱Willis環,位於腦底麵,圍繞視交叉、灰結節及腳間窩,係由一條前交通動脈、成對的大腦前動脈近側段、頸內動脈、後交通動脈及大腦後動脈近側段組成。在相當一部分病例中,此環有不同程度的變異,或組成此環的動脈有某種發育不良,在個別病例甚至殘缺。
腦底動脈環的功能意義不僅是頸內動脈係統與椎-基底動脈係統的前後吻合,而且也是兩側頸內動脈係統間的吻合,在病理情況下,特別是在某部血管閉塞時,對維持腦的血液供應有一定作用。腦底動脈環的主要作用在於平衡前腦兩半球的血流,而後部的血流平衡是經過基底動脈實現的。
五、腦的靜脈
(1)大腦淺靜脈:大腦皮層及皮質下白質的毛細血管彙集成小靜脈,小靜脈在軟膜內吻合成靜脈網,並進而彙合成一些大腦淺靜脈。大腦淺靜脈約為三組,即大腦上靜脈、大腦中淺靜脈、大腦下靜脈。
(2)大腦深靜脈:主要引流大腦半球深部結構包括半球白質、基底節、間腦和腦室脈絡叢的靜脈血,主要為大腦大靜脈、大腦內靜脈及基底靜脈。
(第二節)腦血液循環的生理與病理生理
大腦是人體內新陳代謝最旺盛的器官,腦的血液供應非常豐富。正常成人腦的平均重量不到體重的3%,但血流量卻占全身血流量的1/5(每分鍾50毫升/100克腦組織)。腦的供血動脈有4條,即左右頸內動脈和椎動脈。左右椎動脈每分鍾接受約300毫升血流,分布至頸和腦的後2/5,即腦幹、小腦、大腦枕葉、部分顳葉。每側頸內動脈每分鍾接受300~400毫升血液,分布到同側的視覺器官及同側腦的前3/5。因為顱腔容量相對固定,腦血管的舒縮幅度受到相當限製,故腦血流量的變化幅度較其他器官為小,中樞神經強烈興奮時,腦血流僅增加5%左右,而骨骼肌在運動時可增加15~20倍。腦組織占整個體重的2%~3%,然而須用的血液供應占心搏出量的15%~20%,說明腦組織有較高代謝率。每100克腦組織的氧消耗量為3毫升/分鍾,占全身組織的氧消耗量的25%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