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符合別人的價值觀,但並未被完全內化為自己的經驗,使自己的經驗受到歪曲,包含在自我結構中。
對正在成長中的兒童,這第三部分的經驗,會使他感到別人的評價和他自身的經驗發生矛盾和衝突。例如:一個小孩打了他的弟弟感到很快活,但不符合父母的價值觀而受到了懲罰,因而得出經驗是“這種行為不是令人滿意的”。這個經驗便使他自己的經驗受到歪曲。如果不被完全內化為自己的,他就可能在得到快活和避免痛苦這兩個欲望之間陷入衝突。在解決這些衝突時,他必須改變自己的態度和相應的價值觀。這樣,他的真實經驗就被扭曲了。這個扭曲的經驗雖然不一定能清楚地被意識到,但它仍以不同方式在影響著人的行為。由於自己的真實經驗被否認而接受符合別人價值的經驗,照羅傑斯的話說,人們的自我結構中就加進了虛假的成分,這些成分並不基於他的本來麵目。在虛假的可意識到的價值和真實的意識不到的價值之間,就存在著衝突。然而,自我應當具有整體性和一致性,如果一人的真實價值越來越多地被從別人借來的價值所取代,而本人又感覺好像是自己的價值,這樣,自我內部就出現了分裂,這個人就會感到緊張、不舒適。為了阻止這些使自己感到威脅的經驗形成意識,就要建立防禦機製,來維持自我造成的假象,好像戴著假麵具生活。這時,人就越來越不能與環境適應,並出現煩惱、焦慮和各種異常行為。這就是谘客中心療法的心理病理學。
三、心理病理機製案例
求治者:女性,22歲,大學生。因數年來整日精神緊張,怕見人,要求心理醫生幫助。病人是獨生女,父母都是知識分子,自幼性格好靜、“老實”。
母親性格膽小、謹慎。自病人上小學起,母親便時常叮囑她要努力學習,少和男孩子交往,以防受騙上當。病人當時認為母親說得對,自己很同意。學習成績一直很好,下課後即回家,隻和幾個女同學要好。這些都受到母親的稱讚與誇獎。到初中以後,母親的叮囑更多。甚至說男人都“不安好心”,要警惕受騙,時常舉某家女孩被奸汙的例子來教育她。病人初中一年級(14歲)時月經初潮,朦朧地對班上一個長得英俊、學習成績好的男同學產生好感,想接近他,但怕他不懷好意。她一方麵認為母親講得有道理,一方麵又覺得那個男同學很好而願意接近他,心裏非常矛盾。不久,即出現失眠、學習時注意力不集中、不敢正麵看人的現象,尤其是怕看男青年,內心痛苦不堪。
在心理治療過程中,當醫生解釋大多數男青年是好的,接近他們做個朋友不一定就會受騙時,病人反駁說:“誰知他怎麼想?如果在電梯裏隻有我和另一個男人,怎麼能保證他不會對我做出流氓行為?”她還告訴醫生說,有一次夏日傍晚,在學校一個建築工地上,迎麵走來一個男青年,招呼她一聲,當時旁邊沒有別人,她非常恐懼,向後急跑並大喊救命,怕對方會強奸她。
這些顯然是她可以意識到的、虛假的想法,但她堅持說這是她自己的想法。實際上,這種想法代表她母親的價值觀,並未完全被內化為她自己的價值觀。她內心深處真實的想法是願意接近男性,男性並非全是壞的,這才是她直接體驗到的、符合自己價值觀的經驗,但她卻不能清楚地意識到。衝突的結果,便出現了恐人症狀而不情願地避開別人。這實際上是一種精神防禦機製。
羅傑斯認為,這一心理病理學觀點可以適用於精神病人、神經症病人和一些有煩惱體驗的正常人,他們都是谘客中心療法的對象。所以,羅傑斯不把他所治療的對象叫做病人,而叫做谘詢客人。
四、治療步驟
谘客中心療法可分為若幹步驟,羅傑斯強調,這些步驟並非是截然分開的,而是有機結合在一起的。
(1)谘客前來求助。這對治療來說是一重要的前提,如果谘客不承認自己需要幫助,不是在很大的壓力之下希望有某種改變,谘詢或治療是很難成功的。
(2)施治者向谘客說明谘詢或治療的情況。施治者要向對方說明,對於他所提的問題,這裏並無確定的答案,谘詢或治療隻是提供一個場所或一種氣氛,幫助谘客自己找到某種答案或自己解決問題。施治者要使對方了解,谘詢或治療的時間是屬於他自己的,可以自由支配,並商討解決問題的方法。施治者的基本作用就在於創造一種有利於谘客自我成長的氣氛。
(3)鼓勵谘客情感的自由表現。施治者必須以友好的、誠懇的、接受對方的態度,促使對方對自己情感體驗作自由表達。谘客開始所表達的大多是消極的或含糊的情感,如敵意、焦慮、愧疚與疑慮等。施治者要有掌握會談技巧的經驗,有效地促使對方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