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衛生組織(WHO)新的健康標準

世界衛生組織定義:健康是指身體健康、心理健康和具有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

1.精力充沛,能從容不迫地應付日常生活和工作;

2.處事樂觀,態度積極,樂於承擔任務不挑剔;

3.善於休息,睡眠良好;

4.應變能力強,能適應各種環境的變化;

5.對一般感冒和傳染病有一定抵抗力;

6.體重適當,體態勻稱,頭、臂、臀比例協調;

7.眼睛明亮,反映敏銳,眼瞼不易發炎;

8.牙齒潔淨、無缺損、無疼痛,牙齦顏色正常、無出血;

9.頭發光潔,無頭屑;

10.肌肉、皮膚富彈性,步履輕盈。

WHO提出的人類新的健康標準,包括肌體健康和精神健康兩部分,通俗地講指肌體健康的“五快”和精神健康的“三好”。

“五快”指:1.吃得快:有好食欲,不挑剔。2.便得快:大小便排泄快,並感覺良好。3.睡得快:能很快入睡,睡得好。4.說得快:思維敏捷。5.走得快:步履輕盈。

“三好”指:1.好的個性人格:性格溫和,胸懷坦蕩,豁達樂觀。2.好的處世能力:有較好自控能力。3.好的人際關係:助人為樂,與人為善。

體重指數(肥胖標準)

目前全世界都使用體重指數(BMI)來衡量一個人胖或瘦。這適用於體格發育基本穩定(18歲以上)的成年人。

計算公式如下:

體重指數(BMl)=體重(公斤)÷身高(米)2。

世界衛生組織擬定的世界標準是:BMI在18.5~24.9為正常。當體重指數<18.5時為過瘦;體重指數在18.5~20之間為稍瘦;在20~25之間時為正常;當體重指數數值>25(美國以男性≥27,女性以≥25為指標)時為肥胖。

1997年在日內瓦召開的世界衛生組織專家會議上通過的測量體重過重和肥胖的國際標準是:BMI≥25屬體重過(超)重;BMI在25~29.9之間為預胖(臨界)型肥胖;體重指數≥30為肥胖。肥胖又分為三級:BMI在30~34.9之間為Ⅰ級肥胖;BMI在35~39.9之間為Ⅱ級肥胖;BMI≥40為Ⅲ級肥胖。

中國成人BMI分類的建議(中國肥胖問題工作組,2001年):

BMI適宜範圍是18.5~23.9。

24.0~27.9為超重,≥28為肥胖,引發相關疾病的危險係數增高;<18.5為消瘦。

當然,這還要結合腰臀比例。腹型肥胖比例大是中國人肥胖的特點和潛在危險。中國人體重指數超過25的比例明顯小於歐美人,但腹型肥胖的比例比歐美人大。研究發現,體重指數正常或不很高的人,但若腹圍男性大於101厘米、女性大於89厘米,或腰圍/臀圍比值男性大於0.9、女性大於0.85的腹型肥胖者,其危害與體重指數高者一樣大。

在此提醒,在判斷胖與瘦和危害大小時,不僅要考慮體重指數的高低,更要測量腰圍的大小,這是因為中國人有自己特有的胖法。

中國居民平衡膳食寶塔

中國營養學會受衛生部委托根據中國國人的體質和健康的需要,結合中國居民膳食的實際狀況,用穀類薯類、蔬果類、肉蛋類、奶豆類和油鹽類五大類食物科學地製訂了“中國居民平衡膳食寶塔”,用來指導國人合理膳食。

“中國人平衡膳食寶塔”共分為五層,按照各類食物在每日膳食中的地位和應占的比重,形象地反映勾畫為各層位置和麵積。膳食寶塔塔基為穀類薯類及雜豆250~400克、水1200毫升;第二層為蔬菜類300~500克、水果類200~400克;第三層為畜禽肉類50~75克、魚蝦類50~100克、蛋類25~50克;第四層為奶類及奶製品300克、大豆類及堅果30~50克;塔尖為油25~30克、鹽6克。

營養學專家指出,每日膳食中應盡量包含膳食寶塔中的各類食物,但也不是要求每日都嚴格按照建議的量吃。隻是要求在一段時間內,各類食物攝入量的平均值應當符合膳食寶塔的建議量。

專家還指出,中國城鄉居民均應增加蔬菜、水果、奶類、豆類、魚蝦類的攝入量,減少烹調油的攝入量。目前,農村居民肉類食物的平均進食量基本與建議量一致,城市居民膳食中的肉類進食量較高,應適當減少。

專家們同時向國人推薦了10條“膳食經典”:食物多樣,穀類為主,粗細搭配;多吃蔬菜水果和薯類;每天吃奶類、大豆或其製品;常吃適量的魚、禽、蛋和瘦肉;減少烹調油的用量,吃清淡少鹽食物;食不過量,天天運動,保持健康體重;三餐分配要合理,零食要適量;每天足量飲水,合理選擇飲料;飲酒應限量;多吃新鮮衛生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