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明白認識糖尿病(1)(1 / 3)

人體血糖的來源與去路

糖尿病主要是因胰島素相對或絕對不足而引起的以糖代謝紊亂、血糖增高為主的一組慢性疾病。由各種原因造成的胰島素供應不足或胰島素在靶細胞不能發揮正常生理作用,使體內糖、蛋白質及脂肪代謝發生紊亂,而發生糖尿病。隨著糖尿病得病時間的延長,體內的代謝紊亂如得不到很好的控製,可導致眼、腎、神經、血管和心髒等組織器官的慢性並發症,以致最終發生失明、下肢壞疽、尿毒症、腦卒中或心肌梗死,甚至危及生命。糖尿病是一種全身性的內分泌代謝疾病。雖然醫學診療技術水平不斷提高,人類生命也延長了,但是糖尿病患病率也有增長的趨勢。發達國家的糖尿病患病率已高達5%~10%,我國的糖尿病患病率已達3%。糖尿病是一種慢性、終生性、可控性的疾病,必須進行長期綜合治療,這種綜合治療僅靠醫護人員是不夠的,大部分治療措施都必須在家庭中實施。因此,普及糖尿病的防治知識,提高患者的自我調控保健能力就顯得非常重要。

血液中的葡萄糖,臨床上稱為血糖。概括起來,血糖的來源有三方麵:主要來自食物。我們賴以生存的食物的主要成分是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和脂肪。其中碳水化合物即俗稱的糖類,包括米、麵、玉米、薯類、紅糖、白糖、水果、乳類等;其次是肝髒合成葡萄糖或肝髒糖原分解為葡萄糖;最後是肌肉中的糖原分解為葡萄糖入血。

血糖有四個去路:其一,人體的組織細胞攝取、利用,轉化為能量;其二,在肝髒、肌肉中合成糖原;其三,轉變為脂肪;其四,轉變為其他糖類物質。

糖尿病病因

雖然糖尿病的發病原因至今尚未完全闡明,但大多數學者一致認為糖尿病是一個多病因的綜合征。其發病原因主要與下列因素有關。

遺傳因素

糖尿病具有家族遺傳易感性。調查表明,如果父母患有糖尿病,其子女患糖尿病的幾率明顯高於正常人。但這種遺傳性尚需外界因素的作用,這些因素主要包括肥胖、體力活動減少、飲食結構不合理、病毒感染等。所以,控製飲食、減肥、加強鍛煉都是預防糖尿病的好方法。

肥胖

肥胖是糖尿病發病的重要原因。肥胖者脂肪細胞變大,脂肪細胞膜上胰島素受體密度降低,因而對胰島素的敏感性降低,對胰島素的需求量增加,胰島細胞隻有分泌更多的胰島素,才能將血糖控製在正常範圍。胰島細胞長期超負荷工作,最終導致胰島細胞功能衰退而發生糖尿病。另一方麵,肥胖者體力活動量的減少,會使糖代謝減慢,血糖水平升高,易引發Ⅱ型糖尿病,特別是腹型肥胖者。

活動不足

體力活動可增加組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降低體重,改善代謝,使高胰島素血症緩解,降低心血管並發症。因此體力活動減少已成為Ⅱ型糖尿病發病的重要因素。

飲食結構

無論在我國還是在西方,人們的飲食結構都以高熱量、高脂肪為主。而熱量攝入過多,則造成體內脂肪儲積,引發肥胖。同時,高脂肪飲食可抑製代謝率,使體重增加而肥胖,肥胖引發Ⅱ型糖尿病。常年食肉者,糖尿病發病率明顯高於常年素食者。這主要與肉食中含脂肪、蛋白質熱量較高有關。所以,飲食要多樣化,以保持營養平衡,避免營養過剩。

精神神經因素

在糖尿病發生、發展過程中,精神神經因素所起的重要作用是近年來中外學者所公認的。因為精神的緊張、情緒的激動、心理的壓力會引起某些應激激素分泌大量增加,而這些激素都是升血糖的激素,也是與胰島素對抗的激素。這些激素長期大量的釋放,勢必造成內分泌代謝調節紊亂,引起高血糖,導致糖尿病。

病毒感染

某些I型糖尿病患者,是在病人患感冒、腮腺炎等病毒感染性疾病後發病的。其機製在於病毒進入機體後,直接侵及胰島β細胞,大量破壞β細胞,並且抑製β細胞的生長,從而導致胰島素分泌缺乏,最終引發I型糖尿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