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能養生治病,也能傷身致病。因此,人們應特別注意合理配膳,講究烹飪。隻有食飲相宜,調養脾胃,才有利於身體健康。
博食 博食就是對一切食物原料如酸、甜、苦、辣、鹹各種食物都要品嚐食用而不要有所偏嗜。現代營養學要求人們博取飲食,混合飲食,營養互補。我國醫藥學曆來就認為,食物有溫、熱、寒、涼、平和鹹、酸、苦、甘、辛以及補、瀉等氣(性)味之分。如果生活中長期對食物原料有所偏嗜,就會使人體的營養失去平衡,導致疾病的發生。因而,隻有豐富多樣的膳食,才有可能從各種食物中獲得平衡而足夠的養分,以滿足人體的多方麵需要。
配食 即對飲食進行合理調配。飲食調配,與中藥的配伍一樣,要按規矩、循準繩、無偏過,方可有益於身心健康。配膳中,應注意主糧與雜糧的搭配,葷食與素食的搭配,寒性與熱性食物的搭配,酸性和堿性食物的搭配,五味恰當的搭配,以達到營養平衡。還要注意烹調方法,否則,就有可能降低食物的營養價值,影響機體對多種營養素的吸收,有害於健康。
熟食 以熟食為主,是我國人民曆來的飲食習慣。高溫熟食,可以殺菌消毒,且利於消化吸收。熟食還可以增進美味,去除惡味,同時,利於食物內部的有效營養成分釋放出來,因而適口可食,符合營養衛生。生食則不然,食物除部分可以生食外,其他食物原料一般都必須過火加工處理,否則將會危及人的健康。古人烹飪強調“斷生”、“斷紅”,就是這個道理。有人做過試驗,蔬菜煮熟,失掉了一部分營養素,但是由於加熱分解,有利於吸收所含養分,得失對照,得多於失。
熱食 中醫認為:人之熱腹不宜承受過多的冷食,讓熱髒腑去暖冷食,於人體無益,即使盛夏,也不主張冷飲。還認為熱食(不是燙食)一般無害人之危。而冷食則常常有害於人的健康,甚至加重病情(如肝胃炎症發作時,不宜食生冷),嚴重者可能導致某種危險,例如幹渴時大量飲用冷水,極易發生血栓,導致死亡。
節食 飲食控製數量,以不過量為宜。古代醫書《黃帝內經·素問》提出“飲食有節”。還有很多關於“節食”的論述和精辟的見解。如“食無求飽”、“不欲過饑,饑則敗氣”、“食戒過多,勿極渴而飲,食戒過深”等。
時食 古人主張先饑而食,先渴而飲,關鍵是“適時”。也就是說,不要等到十分饑渴時才飲食,講究飲食要定時、定量,否則會引致疾病的發生。如果飲食缺乏時間性,如果“零食不離口”,必然會使胃不斷受納和消化食物,而得不到休息,久而久之就會引起消化功能失常,出現食欲減退和胃腸疾病。另外,飲食、配膳、調味也要講究時令,這是我國四季分明的飲食特點。
醫食 就是利用食物預防和治療疾病。即“飲食療法”,簡稱“食療”。《本草經集注》中曾將“果菜米食”列為藥物的一個類別專門加以論述。至於什麼食物治什麼病,什麼食物利於人體的哪一部分,什麼食物有禁忌,或相克、相畏,什麼樣的人有什麼禁忌等,我國古代醫書上都有記載,並且內容豐富。目前,藥膳和食療已發展成為人們防病治病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