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幫助孩子戒除不良習慣(3)(1 / 3)

同時,於某事件也為廣大父母敲響了一記警鍾。追根究底,於某攀比心的迅速膨脹與家庭教育有極大關係。於母出於補償心理,對他的要求有求必應,認為自己孩子穿的、用的都不能比別人差,在這種無意識的縱容下,於某的攀比心、虛榮心得到了極大的滿足,而一旦家庭無法滿足他的欲望,犯罪便不可避免地發生了。有選擇地滿足孩子的要求。父母對孩子的要求不能一一滿足,要理性地加以區分,對不合理的要求要堅決拒絕。培養孩子健康的心理。造成孩子愛攀比的原因,主要是愛慕虛榮的不健康心理,認為什麼都比別人強,才會有滿足感。另外,過強的自尊心和過分的好勝心,也會導致孩子什麼事情都要去和別人比,並一定要比別人強,否則,就會覺得有失“麵子”。讓孩子認清攀比的危害性。父母從小就要教育孩子認清攀比的重要性,告訴孩子如果在學習、能力等方麵適當地攀比,則是激勵自己進步的表現,可以支持,如果是和別人比吃、比穿等方麵,就是虛榮,而虛榮是有害的。父母應端正自己的消費行為。孩子對事物的認識大多會受父母的影響,因此父母自身不能和人攀比,不能為了“麵子”而不切實際地消費。如果父母審美情趣低下,喜歡與人攀比,喜歡用“名牌”包裝自己,孩子就會無師自通,上行下效了。

克服厭學情緒

“爸爸,你別再逼我上學了。”13歲的羅映幾乎是用哀求的語氣對父親說。

“為什麼?爸爸可從來沒有欠你的學費啊!”

“爸爸,這不是學費的問題,是我自己不想上。每天一進教室,我的腦袋就變得昏昏沉沉,老師講的什麼我完全不知道,您說這不是浪費時間嗎?”

“少費話!你不讀書,你還能幹什麼?我和你媽還指望你光宗耀祖呢!”

第二天,羅映的父親接到學校打來的電話,詢問羅映為什麼沒來上學。

“他去了呀,我看著他背著書包出門的啊!”羅映的父親說。事實上,羅映背著書包出門後,並沒去學校,而是直奔市廣場中心,因為那裏經常有一些和他年齡相仿的逃學少年在玩滑板。

在失學青少年中,有一部分是因為厭學而逃學的,像羅映一樣。他們之所以不願上學,不是家裏經濟困難,也不是自己智力低下,而是一到學校就無精打采,對作業不感興趣,老師講課時要麼睡覺,要麼做小動作,影響其他同學學習,對老師的批評置之不理,對家長的教育更是不加理睬,或是以逃課作為反抗的手段。

那麼,孩子為什麼在學習上有厭煩情緒呢?從心理衛生的角度講,厭學是腐蝕孩子心靈的蛀蟲。一個孩子如果長期缺乏學習熱情,並且對學習有一種畏懼情緒,最終會使他對一切學習活動興趣索然無味,從而出現逃學或其他問題。

據青少年教育專家認為,孩子之所以產生厭學情緒,大多同外部教育環境有關,其中最主要的因素就往往來自於父母不適當的教育。

幫助孩子克服厭學情緒,首先應從父母身上找原因。父母對孩子過高的期望,是使他們產生厭學情緒的主要原因。不少父母對孩子的要求過高,考試成績在雙百分,古箏要達到8級,書畫要得市一等獎,繪畫要取得好名次,不準去科技館玩,放學後不準和女生一起回家……在過多的要求和過多的禁令重壓下,孩子往往不堪重負,就容易產生焦慮與緊張情緒,進而不斷出現失敗感、挫折感。這時的孩子情緒極不穩定,變得恐懼、易怒、拒絕學習,導致產生對學習的厭煩情緒。

另外,孩子學習上的困難得不到及時有效的幫助,也是產生厭學的另一個重要原因。部分孩子性格內向,遇到學習上的難題不願向老師、同學請教,因而影響成績。當成績不理想時,孩子就對自己更沒信心,父母如果不了解孩子的這些真實情況而一味責備孩子,孩子也會產生對學習的厭惡。

最後,孩子自身對學習缺乏正確的認識,缺乏求知欲,也是厭學的原因之一。如果一個人懷有強烈的求知欲,他就會常常處於精神振奮的狀態,就會熱愛學習,就不會把學習當作負擔。

父母了解孩子厭學的原因後,要“對症下藥”,幫助孩子克服厭學情緒。在減輕孩子學習壓力的同時,從各方麵多關心孩子,這樣就能逐漸培養起孩子對學習的興趣。幫助孩子尋找正確的學習方法。如果學習方法不當,即使刻苦學習,孩子的成績還是難以提高,這樣也會影響孩子對學習的興趣。經常與孩子交流。了解孩子學習上的困難並及時給予幫助。多鼓勵孩子,使孩子有成就感。當孩子取得成績時,即使是很小的成績,父母.也.應該給予肯定、鼓勵。激發孩子的求知欲。父母要盡力創造條件滿足孩子正當的求知需要,不要因為自己的好惡加以阻止。

糾正孩子就餐時的壞習慣

俗話說:“小節不拘傷大節。”事實的確如此。如果一個人在生活中不注重小節,養成了一些壞習慣,如果不堅決摒棄,這些看似不起眼的、細小的壞習慣也能破壞一個人的形象,甚至招人反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