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時分,冰冰的舅舅、舅媽來了,大家準備坐在一起吃飯的時候,隻見舅舅騰地一下從椅子上站了起來,說:“啊?凳子上怎麼是濕的?”冰冰的舅媽也搭話說:“地上也是濕的,剛才我差點兒滑倒!”聽著舅舅、舅媽七嘴八舌的評論,冰冰不好意思地看了看媽媽,低下了頭。
事後,媽媽把冰冰叫到自己房間裏,對他說:“孩子,你看,因為你做事情虎頭蛇尾,今天丟人了吧,你要知道,一件小事可能也會帶來很嚴重的後果。”
培養孩子的責任感,也可以讓孩子適當地做一些他不想幹的事情。比如說讓孩子洗碗筷、洗衣服等,同時要告訴孩子,人的一生遇到的不僅僅隻有自己喜歡的事,很多時候也會遇到一些自己不想去幹但又必須去幹的事情,所以一個人的責任感是非常重要的。當孩子完整地做好一件小事,或者做好一件他不感興趣、不想幹的事情之後,家長要給予表揚,讓孩子意識到,小事是很重要的,自己不喜歡做的事情,隻要做好了,也是會得到獎勵的。
方法二:家長要以身作則,並培養孩子的自覺性
家長做事的態度在很大程度上會直接影響孩子做事的態度。一個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家長是很難培養出有恒心的孩子的。所以說,父母必須以身作則,有堅持性,隻有這樣,才能做孩子的領路人。另外,家長的監督對孩子來說也是很重要的,如果家長今天要求孩子練琴半個小時,明天自己卻忘記了沒有要求孩子練琴,後天又因為什麼事情耽誤了而沒有管孩子當天有沒有練琴,那麼,培養孩子的恒心最終隻會變成一句空話。在此要提醒家長們的是,對孩子提要求的時候,語氣一定要堅定,讓孩子知道這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不可以隨便對待,但是也不可以總是在孩子身邊不停地嘮叨,甚至因為孩子沒有達到你的要求而對其訓斥和打罵。培養孩子的恒心是需要家長耐心教導的過程,欲速則不達就是這個道理。
家長們除了以身作則之外,還要注意培養孩子的自覺行為,因為做事情要想持之以恒,就必須靠自己的自覺。所以,讓孩子學會檢查、監督自己是否朝既定的目標努力是非常有必要的。一開始,讓孩子學會自我檢查、自我監督,可以從父母的檢查和鼓勵開始。比如要求孩子每天背誦20個英語單詞,然後一個月的時間熟背一篇英語文章。確定了這個計劃和目標之後,家長一開始必須堅持每天檢查孩子完成的情況,並讓孩子自我評價做得怎樣。在這個過程中,家長要多和孩子溝通、交流,要對孩子的良好表現給予鼓勵,如果孩子做得不夠好,要給予孩子引導,激勵孩子改正。隔一段時間之後,可以為孩子畫張自我鑒定表格,讓孩子對完成學習計劃、良好行為習慣、某種活動目標等情況進行打分,並定期把自我鑒定表交給學校老師,讓老師了解、表揚孩子的自覺行為,對孩子的自我監督進行監督。有時候家長也可以跟孩子商量一些計劃安排,可以問問孩子:如果我們的任務完成不了,該怎麼辦?讓孩子自己去想辦法解決,這樣不但會讓孩子體會到父母對自己的尊重,他也會感受到一份責任,不但培養了孩子的責任感,也讓孩子學會了自我評價、自我監督,之後孩子做起事情來也會有持之以恒的態度。
方法三:善於培養、保護、利用孩子的學習興趣
日本教育學家木村久一說:“天才就是對興趣的頑強的入迷。”他還說:“製造庸人的方法是極為簡單的,那就是不讓孩子熱衷於某一事物,隻這一點就夠了,對任何事情都不著迷,都不感興趣,這就是庸人的特征。”
興趣,能激發孩子參加活動的積極情緒,促使孩子在活動中表現出更強的意誌力。所以,在家庭活動中增添活動和學習內容的趣味性、生動性,讓方式靈活多變,如多采用遊戲、比賽、表演、搶答、故事等形式,使活動過程本身就能吸引住孩子,這對孩子善始善終地做某件事能起促進作用。家長不要擔心孩子對某種活動產生了興趣,會因分心而耽誤學習。因為,如果你強迫孩子忘掉愛好和興趣,讓他坐在書桌旁,難道孩子就可以專心致誌地讀書學習了嗎?答案是否定的,強迫學習是不切實際的想法。學習是一種艱苦的腦力勞動,沒有自覺能動性是學不進去的。這正如俄國19世紀著名教育家烏申斯基所說的:“沒有興趣的學習,被迫進行的學習,會扼殺學生掌握知識的願望。”由此可見,家長要學會培養、保護、尊重孩子的興趣,我們要知道,當孩子對某種事物產生濃厚而穩定的興趣時,他就能積極地思索,大膽地探求,並使其整個心理活動積極化。這表現為積極主動地去感知有關事物,對事物的觀察變得更加敏銳,記憶力加強,想象力豐富,情緒會高漲,克服困難的意誌也會增強,長時間從事有興趣的活動也不會感到疲勞。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生活中家長們可以充分利用孩子的學習興趣來培養孩子的恒心。比如,如果孩子喜歡花草,父母就可以利用家中的陽台,買來花盆和一些花籽,教孩子種花草,讓孩子在培育花草的過程中,觀察植物的發芽、長葉、開花,體會一個生命的成長。在這個過程中,讓孩子明白:無論你怎樣著急,你今天撒下種子,它不會明天就長大。要想有收獲,你必須耐心地等待,給它澆水,有時還要鬆土,並讓它享受到充足的陽光。做每件事都要求孩子有始有終,恒心就會慢慢培養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