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5-6年級家長最容易犯的錯(3)(1 / 2)

“知心姐姐”盧勤講過這樣一個故事:

一個13歲的孩子為了感激父母十多年來對自己的養育之恩,有一天晚上在父母都回家休息的時候,他給父母每人都沏了一杯茶,然後送到了客廳裏。誰知他的父親竟然說:“你這是黃鼠狼給雞拜年,不安什麼好心!你以為你想看電視我們不知道,你隻要能搞好學習比什麼都強,比做什麼都令我們高興!”氣得這個孩子發誓:以後再給父母倒茶就不是人。

這件事給我們啟示就是,要在乎孩子的愛,接納孩子的愛,知道讓孩子感恩。正是因為缺少這方麵的習慣,無論家長怎樣為孩子操勞,孩子總認為是應該的,天經地義的,並不為之感動,充滿感激。

教孩子學會感恩,首先讓孩子從感謝父母開始。要讓孩子知道,即使是來自父母那最簡單的衣食、最質樸的關懷,也無不傾注了父母對他們的辛勞和熱愛,這種愛是獨一無二的。這樣孩子才能珍惜自己擁有的一切,感激父母,熱愛父母。

但大多父母都有這樣的想法:孩子小,不舍得讓他為自己做事,自己無怨無悔的付出,也不求孩子有什麼回報,但是卻寄托希望孩子長大了孝順自己。然而,從小已經習慣不回報父母,這種“爸爸媽媽不需要自己回報”的想法已經根植入孩子的思維,他們隻懂得無止境地索取、接受父母、他人的愛,卻吝嗇得不肯付出一點。

善良和同情是孩子的天性。其實一歲前的嬰兒就有情感反應,別人哭他會隨著一起哭;一兩歲的幼兒看到別人哭,就會拿自己喜歡的玩具去安慰,這表明他已能清楚地分辨自己和他人的痛苦,有了想減輕別人痛苦的本能,這是愛心先天的自然流露。可如果後天得不到很好的培養,他們的愛心就會逐漸消失。

通常在孩子上幼兒園開始,父母就應該注重孩子愛父母、愛他人的能力,一直到小學4年級,孩子的這種能力都是不斷發展的,但是當孩子上了5年級之後,這種能力應該定型了。因為進入青春期早期,孩子容易叛逆,喜歡跟家長作對,這時候再培養孩子愛父母的能力就很難了。

這是生活中真實的一幕:一個上小學5年級的胖孩子,坐在自行車後麵的書包架上,瘦小的媽媽吃力地蹬車上橋,送孩子上學。媽媽累得氣喘籲籲,孩子卻心安理得地大口吃著肉包子,享受著媽媽對他的愛。旁人對孩子說:“快給點媽媽吃啊,媽媽快沒力氣了。”孩子卻說出一句:“才不給她吃,誰叫她不多買幾個。”

這樣的英雄父母天下間不計其數,但又有誰真正是幸福的呢?當孩子出現偏差行為,父母的一片愛心換來的是痛苦和悲傷。其實教會孩子回報,學會感恩,這是父母育兒職責中不能漏掉的一課,也是孩子日後被社會接納的基礎。

缺乏心靈關注——男孩沉默寡言,女孩容易受傷

日常總是能聽到人們形容中年男人是“沉默寡語”,而形容中年女人則是“嘮叨囉嗦”,這兩種截然不同的性格其實在青春早期已經初露端倪。不信在小學5-6年級的課間,看到的肯定是女孩子嘰嘰喳喳在說話,男孩子悶在座位上一言不發。或許我們可以大體將男孩的這種表現稱為“不善言辭”。他們更喜歡講心事放在心底,自己去琢磨,自己去參透。

可是青春期男孩這樣的狀況,對他們的心理健康卻是極其不利的。因為憂愁和煩惱在心裏,時間一長,積累得越來越多,就會產生心理疾病。

有的男孩子是選擇性的沉默寡語,尤其不願意麵對家長的嘮叨、教導。如果家長仍然逼迫他按照自己的安排生活,忽視孩子的心理需求,那麼你看到的將是沉默反抗的孩子。

一位母親和即將上初一的兒子關係鬧得挺僵,她訴說兒子回到家裏總是不吭一聲,自己和他說話愛理不理的,就請了當心理谘詢師的好友去調解。一天,谘詢師去她家,單獨會見她的兒子。這個大男孩看上去很陽光,對谘詢師很很熱情,也很樂意和他聊天。

“我媽對別人客客氣氣,對我卻總是大發脾氣。每天我媽下班一回來,我打開門,隻要見她臉拉得老長,我便立刻跑回自己的房間,把門關緊,省得挨罵。”說著孩子舉出幾件實例。

“你媽也不容易,她在單位是領導,操心的事不少,她回家又要做飯,照顧你,夠累的,愛發脾氣可能是到了更年期……”

“更年期?”沒等我講完,男孩就迫不及待地接過話頭,“自打我上學,我媽脾氣就這麼壞,更年期怎麼這麼長?您給我來個倒計時,更年期哪天結束?我也好有個盼頭!”

谘詢師忍不住笑起來。

事後谘詢師對媽媽說,我們不能怪孩子不理解我們,我們也該改變改變自己了,盡管改變自己不容易。平時,我們很在乎孩子的物質要求,注重對孩子生活上的照顧,卻忽視了孩子內心情感世界,我們應該換一種他能接受的方式去教導他,而不是責罵和嘮叨。

在人們的印象中,女孩相對於好管教的,因為她們乖巧伶俐,即使是在十二三歲進入青春期以後,她們依然很聽話,卻變得多愁善感,喜歡隱藏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