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招:找出孩子不安的原因
有時外在環境可能使孩子感到不安,比如說地震、天空中的閃電等,這就是有些孩子對大自然感到恐慌的原因,或者是過大的聲響、突然的驚嚇等,都有可能成為孩子不安的來源。這時父母可以尋求心理治療師或其他音樂、藝術的治療,協助孩子重建安全感。
第5招:從遊戲中得到安全感
陪伴孩子參與活動,或是通過遊戲中的肢體接觸,這都有助於建立安全感,父母平時可以多花點心思,設計一些簡單的遊戲,或手工勞作等,讓孩子從鍛煉動手能力,同時也讓親子情感升溫,溝通更加順暢。
第6招:容許孩子哭泣
有時一些小小的挫折就可能讓孩子感到很委屈或孤立無援,比如生病、爭寵,或是被隔壁小孩子搶走一顆糖果等,這時孩子哭泣隻是想要吸引大人的注意力,來尋求一些安慰。不過有些父母卻以訓斥的方式不準孩子哭泣,其實此舉是不可取的,因為適當的哭泣對孩子來說是一種很好的宣泄方式,可以及時排除負麵情緒,協助建立安全感。
第7招:不要將教養責任推托出去
良好的家庭依附關係對孩子有著一輩子的影響力,養育自己的孩子是父母的責任,保姆或幼兒園等畢竟隻能提供協助,根本無法取代父母在孩子心中的地位。而恰巧有些家長的觀念就不是特別科學,他們讓為既然已經付錢給幼兒園或學校,那麼老師就應該負起所有的教養責任。殊不知如果父母不能以身作則的話,那麼孩子回到家中一樣會受到不良影響,同時也無從建立良好的安全感。
經不起挫折
在非洲大草原的奧蘭治河兩岸,生活著許多羚羊。動物學家們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東岸的羚羊不僅奔跑速度比西岸的羚羊快,而且繁殖能力也比西岸的羚羊強。為了研究兩岸羚羊的不同之處,動物學家們在兩岸各捕捉了10隻羚羊,然後把它們分別送到對岸。
一年後,由東岸送到西岸的羚羊繁殖到了14隻,而由西岸送到東岸的羚羊則隻剩下3隻。這是什麼原因呢?動物學家們百思不得其解——這些羚羊的生存環境是相同的呀……後來,動物學家們終於找到了原因。
原來,東岸不僅生活著羚羊,在其附近還生活著一群狼,為了不被狼吃掉,羚羊不得不每天練習奔跑,使自己強健起來;而西岸的羚羊因為沒有狼群的威脅,過著安逸的生活,結果奔跑能力不斷降低,體質也不斷下降了。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生活在安逸環境中的人往往過於脆弱,隻有不斷經受困難和挫折的人,才具有堅強的意誌和強大的生存能力。
挫折,就是俗話說的“碰釘子”。《心理學大詞典》對“挫折”的解釋是這樣的:挫折是在個體從事有目的的活動過程中,遇到障礙或幹擾,致使個人動機不能實現、需要不能滿足的情緒狀態。挫折是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的,世上的事情往往是這樣:成果未成,先嚐苦果;壯誌未酬,先遭失敗。
遭遇挫折是每個人都會遭遇到的,一、二年級的孩子也如此。當挫折來臨時,我們沒有選擇,隻能接受不可避免的事實,並作出自我調整。
作為父母,當然是不希望孩子遇到挫折。但是,挫折是客觀存在的,父母不可能一輩子替孩子遮風擋雨,讓孩子生活在溫室裏。
中國的父母對孩子的愛是顯而易見的,但是,這種愛的方式往往是從孩子懂事起就開始產生影響,導致了孩子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例如下麵這個故事:一個4歲的中國的孩子打翻了牛奶,父母會立即跑過去,甚至有些父母甚至會說:“都怪這杯子,這麼滑,讓寶貝抓不住,媽媽把這杯子扔掉,寶貝不哭!”於是,孩子不哭了。
一個美國的孩子打翻了牛奶,父母不會跑過去抱孩子,而是微笑著對孩子說:“寶貝,過來,先到廚房拿塊海綿,我們一起把牛奶擦幹淨好嗎?”然後,父母會和孩子一起去收拾打翻的牛奶,還會告訴孩子應該怎樣去端杯子,避免杯子滑落。
結果是,美國的孩子到小學一、二年級時,已經能樂觀地麵對困難,積極地尋找各種方法去解決困難;而中國的孩子到小學一、二年級了,遇到困難時多會消極逃避,有些孩子甚至把責任推給父母,遇到重大的挫折時,孩子則六神無主,甚至出現輕生的行為。
林林今年8歲,上小學二年級。原本他是班長,後來因為犯了個錯誤被老師撤職了。他心裏非常難過,覺得老師不再喜歡他了,他甚至感覺到同學們都在嘲笑他。他不敢和爸爸媽媽說。過了幾天,老師又批評了一次他,林林當場辯解了幾句,老師就說他頂嘴,接著又狠狠把他批評一頓。本來林林心裏就很難受了,現在更委屈了。回到家他忍不住哭了,但爸爸媽媽不但沒有安慰他,反過來嘲笑他不像男子漢。他更加難受不堪,覺得爸爸媽媽、老師和同學們都討厭自己,就把自己關在房間裏,拒絕上學,拒絕和父母交談。
林林的表現反映出他抗挫折能力太差,此外也與父母平時過於嬌慣、溺愛有關。家長應該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培養孩子的抗挫折能力,當孩子遇到問題時,不要過多安慰或者過多責備,而是教給他應對的辦法,幫他調整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