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前言(1 / 2)

其實你也可以做得到

1990年5月,46歲的彼得林奇在其智慧、能力和業績的頂峰階段,宣告結束自己的基金經理生涯,金盆洗手。

從1977年到1990年,彼得林奇管理麥哲倫基金13年。在這說長不長說短不短的13年裏,林奇悄無聲息地創造了一個投資奇跡和神話。麥哲倫基金管理的資產規模由2000萬美元成長至140億美元,基金的持有人超過100萬人,成為當時全球資產管理金額最大的共同基金,年平均複利報酬率為29%。他把基金管理提升到了一個新的境界,在他手裏,選股真正變成了一門藝術而非枯燥的數學計算。彼得林奇也由此成為美國乃至全球家喻戶曉的人物。由於其驕人的業績、平易的風格,林奇被美國《時代》雜誌稱為“第一理財家”,更有人讚譽其為“全球最佳選股者”。

一個擁有巨大影響力的人物,敢於在高潮的時刻突然謝幕,無疑有著巨大的勇氣和智慧,正暗合了《道德經》一書所說的“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但也正因為如此,彼得林奇給人留下了諸多謎團:

為什麼幼年(10歲)喪父的經曆似乎對他的人生毫無影響,或者說幼年的不幸帶給他的都是一些正麵的影響?

他到底是一個什麼樣性格的人,以至於他的家人、朋友、對手、讀者和一些素不相識的大眾都那麼喜歡他,連很少讚賞別人的巴菲特也在引用他的話,買他的書送給自己的孫子?

為什麼他在大學裏對管理、財務、會計、金融等熱門課程毫無興趣,整天學一些藝術、曆史甚至東方神秘學的東西?

為什麼他能在大學的時候就開始炒股賺錢,把自己的大學、研究生學費都賺夠了?

為什麼他和其他投資大師(如巴菲特、芒格、索羅斯、羅傑斯等)都不一樣,每天大量換股,而且還公開宣稱換股越頻繁績效會越好?

為什麼他炒股一直都看多,而且還一直都做多?

為什麼他和大眾的思維相差如此之大,卻並不妨礙他和大眾打成一片,似乎從來沒有孤獨感?

為什麼他在高潮時選擇謝幕,是為了凸顯自己的個性嗎,還是另有其他什麼原因?

……

其實,這些謎團也正是理解彼得林奇投資思想和投資策略的關鍵。

本書的內容主要是彼得林奇在十幾年的職業生涯中的一些經典投資案例,在某種程度上也是對上述謎團的解釋。因為,投資案例更容易展現一個人的投資理念、選股策略和實戰技巧,而且還可以調動讀者的真情實感和學習興趣。

為便於讀者理解,本書每一個案例都按照投資背景、投資策略、投資鏈接和彼得林奇投資心得四個模塊來展開。

這四個模塊的主要內容如下:

投資背景:介紹案例發生的時代背景、行業背景等信息,有時候會穿插介紹一些林奇本人的背景,如性格特征、生活方式等,使讀者更容易理解林奇的投資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