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夫人,最終因為探春的一段公正話,得以洗雪冤枉;尤二姐呢,死了,也就死了;晴雯,不但死了,還被人扣上了“狐狸精”這個莫須有的罪名。
如果事後仍不能覺察悔改,這些“冤假錯案”就永遠也不能“翻案”了,“糊塗”就將成為殺人於無形的凶器,傷人又害己。
其實古人早就告訴我們,兼聽則明,偏信則暗。意思是要同時聽取各方麵的意見,才能正確認識事物;隻相信單方麵的話,必然會犯片麵性的錯誤。
唐朝時,唐太宗問宰相魏征:“君主怎樣叫明辨是非,怎樣叫昏庸糊塗?”魏征答:“廣泛地聽取意見就是明辨是非,隻偏信某個人就是昏庸糊塗。從前帝堯明晰地向下麵民眾了解情況,所以三苗作惡之事及時掌握。帝舜耳聽四麵,眼觀八方,故共、鯀、驩都不能蒙蔽他。秦二世偏信趙高,在望夷宮被趙高所殺;梁武帝偏信朱異,在台城被軟禁餓死;隋煬帝偏信虞世基,死於揚州的彭城閣兵變,所以人君廣泛聽取意見,則貴族大臣不敢蒙蔽,下情得以上達。”唐太宗說:“好啊!”
從此,唐太宗很注意聽取下麵的諫言,鼓勵大臣直言進諫。魏征去世後,唐太宗悲痛地說:“用銅做鏡子,可以看出衣帽穿著是否整齊,用曆史做鏡子,可以明白各個朝代為什麼興起和沒落;用人做鏡子,可以清楚自己與別人的差距和得失。今天魏征不在了,我真是失掉了一麵好鏡子啊!”
塞納克說,“相信一切人和懷疑一切人,其錯誤是一樣的。”或是某種程度上的不方便,亦或是某種潛在的目的,很多時候別人傳達給我們的信息往往是不完整的、片麵的,甚至是不正確或是經過主觀加工了的,並非事情的真實的麵貌。所以我們要注意多聽多看多思考,這樣才能比較全麵地,客觀地對人或事物形成印象或者做出決定。
信了花言巧語
人們往往都有一個弱點,就是喜歡聽別人的稱讚。即使這種稱讚言過其實,誇大其詞,通常也會照單全收,喜樂於聽。喜聽讚言無可厚非,但若是因此而驕傲自大,那自然會對自己有所不利。
伊索寓言中《狐狸和烏鴉的故事》是孩子們最喜愛的,故事是這樣的:
一天,烏鴉得到了一塊肉,被狐狸看到了,狐狸很想從烏鴉嘴裏弄到那塊肉。可由於烏鴉站在樹枝上,狐狸沒辦法夠到他,對肉的垂涎三尺又使它不能輕言放棄。於是狐狸眼珠一轉,對著烏鴉說:“親愛的烏鴉,你好嗎?”烏鴉沒有回答。狐狸隻好賠著笑臉繼續哄騙:“親愛的烏鴉,你的孩子好嗎?”烏鴉看了狐狸一眼,還是沒有回答。狐狸搖搖尾巴,第三次說話了:“你的羽毛真漂亮……嗓子真好……,可以給我唱首歌嗎?”烏鴉聽了非常得意,就唱了起來。可是,嘴剛一張開,肉就從嘴裏掉了出來,狐狸叼著肉趕緊跑了,再也找不到了,隻留下烏鴉在那裏傻眼。
這個寓言故事給我們的啟示很深刻。它告訴我們,當遇到別人的阿諛奉承、花言巧語時,要保持清醒的頭腦,冷靜地思考,不要輕易相信,不可盲目行動。否則便很容易吃虧上當,誤中別人的圈套,讓自己後悔莫及。所以人要有自知之明,對自己有客觀的認識,對別人的稱讚要有理性的判斷。不要在花眼巧語中迷失了自我,要學會從別人的遭遇中吸取一定的教訓。
信了阿諛之辭
晏子去世十七年後的一天,齊景公與諸大夫在一起飲酒。齊景公射箭沒有射中箭靶,但堂上的大臣們卻齊聲稱好,好像從一張口裏說出來的一樣。齊景公大聲長歎,把箭扔掉了。
弦章進來了,齊景公對其說:“弦章,我自從失去晏子,至今已經十七年沒有聽到有人指出我的缺點和過失了。今天射箭未中靶,但是稱好的人卻好像出自一人之口。”
弦章答道:“這是諸臣不賢,才智不足不能看到你的過失,勇氣不足不敢犯顏進諫。然而有一件事,我聽說,君王喜歡穿什麼,大臣們就穿什麼;君王喜歡吃什麼,大臣們就吃什麼。君王你是不是喜歡聽奉承的話呢?”
齊景公聽後說:“好。今天你是君,我是臣。”正在這時有漁夫送魚來,齊景公把五十車魚送給了弦章。
弦章回去後,給他送魚的車堵滿了道路,弦章手撫駕車人的手說:“今天說好的那些人,都是想得到這些魚呀。以前晏子推辭不接受賞賜,就是為了幫助君王,所以他能從不掩蓋君王的過失。現在諸臣阿諛奉承以謀求私利,所以沒中箭靶但稱好的人好像出自一人之口。今天我輔佐君王沒有太多成就,反而接受君王賞賜的魚,這是違背晏子的道義,借阿諛奉承君王而牟取私利啊!”於是推辭掉魚沒有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