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麵對現實,有目的地培養職業意向
在我國的現行教育中,中等職業教育屬於高中階段教育,並且是其中很重要的組成部分,它對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中等職業學校擔負著為社會培養高素質的產業技術工人,輸送高素質的社會急需的中高級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任務。
當前,在中職畢業生中普遍存在的就業問題是不了解自身的職業興趣和職業能力,對社會的需求狀況也缺乏了解,擺不正自己在社會中的位置,不善於自我推薦,自我包裝能力差。在個人擇業與崗位擇人的互動中,中職生的這些弱點致使他們不知道做何選擇,就業意向、職業定位帶有很大的盲目性,使就業的難度加大。中職畢業生一定要正確認識自我和社會需求,有針對性地選擇與自己的專業和興趣相符合的職業與崗位,不斷地培養自己應具備的職業素養與職業生涯規劃能力,有目的地培養自己的職業意向,使自己能夠順利地就業。
1.麵向自我,找出個人與崗位之間的距離
即將求職與擇業的中職畢業生要從客觀實際出發,了解自己的綜合素質和能力,將個人的就業意向與社會所需的崗位要求兩相對照,並有機結合起來,進行全麵而充分的考慮,這樣才可能讓自己符合社會要求,在就業中獲得成功。在職業學校開展的擇業指導和谘詢活動中,學生要把握好這一機會,正確、全麵地估計自己的實際水平,分析自己的個性特點,了解就業市場的供求狀況,處理好社會需求和個人實現的關係,審時度勢,適時調整好擇業心理心態,糾正定位偏差,排除心理幹擾,以健康的心態麵對就業壓力。
在選擇職業的前期可以放低姿態,適當降低擇業的期望值。在對就業單位、崗位的選擇時要適度,使自己在最短的時間內能夠適應崗位要求,盡快上崗。在明確自己的職業理想的同時培養自己在崗位上的工作能力,以適應未來社會和職業發展的要求,從而為今後創業打下基礎。
黨的十六大報告中已經指出:“在社會變革中出現的民營科技企業的創業人員和技術人員、受聘於外資企業的管理技術人員、個體戶、私營企業者、中介組織的從業人員、自由職業人員等社會階層,都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這說明在我國多種經濟成分將長期共存。
就目前的人才需求來看,2008年第一季部分城市勞動力市場供求狀況報告的數據顯示,各種性質的用人單位所需求的人才數量比分別是:企業占95.1%,事業占0.8%,機關隻有0.2%,其他占4.1%。在這些就業的企業中,國有企業隻有4.4%,集體企業占4.4%,高達38.3%的是私營企業及個體企業,聯營企業有4.8%,股份製企業為22.1%,外企占9.4%,港澳台企業也隻有5.3%。分析這些求職者的文化程度,高中(職業學校畢業生)文化程度的勞動力占據市場的主體,為45.5%,大專以上文化程度的求職者的比例為41.1%,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需求比例為13.4%。求職人員的文化結構和用人單位的需求結構基本相符合。通過這些數據可以得出,中職生就業不能過於在乎單位大小和企業性質。中職畢業生應該盡量把需求人數較多的私營企業、個體企業、股份製企業等作為就業的主要渠道。
2.麵向職場,知道市場上的供求關係
為社會提供具有一定實用技術的初等密集型技術工人以及第三產業的服務人員和各基層的勞動者是目前中職類學校的主要目標和任務,然而有些中職畢業生卻不願從事那些工資較低、工作辛苦的服務性職業,隻想在那些辦公條件舒適、薪酬高的崗位就業,不能量力而行,不明白自身的條件不具備那些崗位對員工的學曆、能力等條件方麵的要求。不能正確麵對職場,不夠熟悉市場上的供求關係,致使這些畢業生在擇業時高不成、低不就,引起求職失敗。對此,中職生必須應時而動,在知己知彼的情況下才能使自己的就業路走得順暢。
一項關於“中職人才在企業中的主要作用”的調查顯示,四分之三的企業認為“其作用主要在第一線生產和經營中”。統計結果還表明,在生產和經營第一線工作的中職學校畢業生占了近三分之一,而大學本科及以上學曆的畢業生隻占8.82%(見表1)。
表1生產及經營第一線人員的學曆分布
本科及以上大專或高職中職其他
百分比(%)8.8240.232.3618.63
調查還發現,在企業中,中職學校畢業生從事管理工作的比例占9.36%,從事技術工作的比例高達58.34%,而作為一般性操作人員或營業、服務人員的比例隻占22.92%(見表2)。
表2中職畢業生的崗位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