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醒自己快死了,是我在作重大決定時最重要的工具。因為幾乎每件事,包括所有外界的期望、名譽和所有對困窘或失敗的恐懼,在麵對死亡時,全都會消失,而隻有最重要的東西才會留下。用死亡提醒自己,是避免陷入害怕失去的欲望陷阱的最好方法。
把每一天都當成生命中的最後一天
17歲時讀到的一則格言影響了我:“如果把每一天都當成生命中的最後一天,你一定會找到人生的方向。”過去的33年,每天早上我都會攬鏡自問:“如果今天是我人生的最後一天,那我要做些什麼?”當我連續多天都得到“沒事做”的答案時,那就是該改變的時候了。
有些東西是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的,為什麼不順心而為!
——2005年6月12日,喬布斯在斯坦福大學畢業典禮上的演講
思想精解
為了自我實現,喬布斯甚至每天都會用死亡來提醒自己。曾經在蘋果任職的李開複說,你不可能像他那樣,單靠自己一個人把握未來的能力就足以保持蘋果這個世界最大科技公司的領先優勢;也不可能像他那樣,一邊動輒對員工咆哮,一邊又用超強的感染力激發員工的工作熱情;更不可能像他那樣,一邊擁有著嬉皮士和禪宗修士的雙重性格,一邊又像個搖滾明星一樣引得無數粉絲頂禮膜拜。這些,正源於喬布斯對生命的珍惜。
喬布斯去世,美國媒體市場觀察(Market Watch)對此表示哀悼,並評論稱:我們剛剛經曆了“喬布斯世紀”。在過去的幾十年裏,美國經濟衰退,蘋果的成功是這陰鬱、沉悶的年代裏僅有的幾顆明星之一,它提醒人們,美國商業過去就是這般輝煌。
人不能決定生命的長度,但卻可以控製寬度,用生命的質量延伸生命的長度,終將“在宇宙中留下一個烙印”。
活著就是為了改變世界
活著就是為了改變世界,難道還有其他原因嗎?
哲學精解
開拓新生活,改變世界,是喬布斯靈魂深處的衝動與追求。
自從20世紀末在蓋茨的支持下回歸蘋果,喬布斯就用他慣常的創新手段,收獲了一係列令人眼花繚亂和令業界難望其項背的成功,從而使蘋果重新成為IT巨頭之一,甚至與穀歌和微軟形成三足鼎立之勢。而這樣的成功,在離開喬布斯的那段時間,對蘋果而言就是一個奢求。
對大眾而言,喬布斯將作為一個使科技產品成為消費風尚的家夥而載入史冊。但他自己呢?他一直以來的動力是什麼?到底什麼使他與眾不同?多年奮鬥和失敗的經驗會怎樣改變一個人?蘋果另一位創始人史蒂夫·沃茲尼亞克說:“他過去常常談論著曆史上的偉人,使你在某種程度上感到他也想要成為他們或者覺得他已經成了他們。”
諾貝爾獎得主、經濟學家保羅·克魯格曼曾把21世紀的前十年形容為“大零蛋”。在他看來,“滿眼皆一片荒蕪”,然而,在失敗的廢墟中崛起了一個超級英雄——喬布斯。《財富》雜誌讚頌喬布斯“在衰退的經濟中傲然挺立”“絕處逢生”並“顛覆了整個世界”。史蒂夫·喬布斯總是能用矽片和軟件“不斷製造奇跡”。《巴倫周刊》曾表示:“美國應該再多1000個他(喬布斯)這樣的人物。”
喬布斯“激進並成功地”將音樂、電影及手提電話三大市場重新洗牌,同時專注發展計算機產品的本業。企業家若能重塑任何一個市場,已堪稱畢生成就,例如亨利·福特改革汽車生產工序等。然而能夠同時改變四大現有市場,喬布斯是史無前例的第一人。
2011年10月5日,喬布斯去世,享年56歲。當天,蘋果總部在南側的草地上,有人自發地把iPad放在一張椅子上,蘋果網站主頁上那張喬布斯的半身照片定格,他被鮮花、卡片和蠟燭圍繞著。iPad的主人要走了,另一個iPad又放回原處。
每一件事都要做到精彩絕倫
人這輩子沒法做太多事情,所以每一件都要做到精彩絕倫。我們本可以在日本某地的某座寺廟裏打坐,我們本可以揚帆遠航,管理層本可以去打高爾夫,他們本可以去掌管其他公司,而我們全都選擇了在這輩子來做這樣的一件事情。所以這件事情最好能夠做得好一點。
思想精解
喬布斯是一個奇跡,他總是給外界以不斷的驚喜,他天才般的電腦天賦、絕妙的創意腦筋、偉大的目標、處變不驚的領導風範鑄就了蘋果企業文化的核心內容,蘋果公司的雇員、股東們對他的崇拜甚至達到了宗教般的狂熱。
盡管蘋果每年隻能開發出一到兩款新產品,但幾乎每款都能引起美國國內甚至世界的轟動。過去幾年中,沒有哪一個企業,獲得過比蘋果更多的、堪稱工業設計領域“奧斯卡獎”的美國工業設計協會(IDSA)頒發的獎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