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做到,遵守諾言像是一筆豐厚的感情儲蓄,而違背諾言卻是一項重大的支取。如果,許下某個至關重要的諾言而又沒有履行,說到沒有做到,就相當於你超支了自己的感情儲蓄一般。因此,要力求非常謹慎小心地許諾,考慮到各種可變因素和偶發事件,以防突然發生某些情況,妨礙諾言的履行。盡管做出各種努力,有時意外事件還是會出現,或者有客觀原因導致不能遵守某一諾言的時候,重要的是如果你重視這項承諾,你就要麼想方設法予以遵守,要麼請求收回承諾。如果你養成了習慣,別人會因為你的成熟和富於預見性而傾聽你的意見和你的勸告。自身忠誠會贏得信任,不忠誠可以破壞幾乎任何為建立高度信任所做出的努力。一個人如果口是心非,就失去了信任儲備。美國有一個小學校長,為激勵全校師生的讀書熱情,公開打賭:如果學生們在11月9日前讀書15萬頁,他在9日那天爬行上班。
全校師生刻苦讀書,終於在11月9日前讀完了15萬頁書。有學生打電話問校長說話算不算數,校長回答:“當然!等著瞧吧。”
11月9日早晨7點校長果真四肢著地開始爬行上班。為了安全和不影響交通,他不在公路上爬,而是在路邊的草地上爬。過往汽車向他鳴笛致敬,有的學生索性和校長一起爬。
經過3個小時的爬行,校長磨破了5副手套,護膝也磨破了,但他終於到了學校,全校師生夾道歡迎自己心愛的校長。當校長從地上站起來時,孩子們蜂擁而上,抱他,吻他……
說到做到,就是遵守諾言、不虛偽欺詐。“言必信,行必果”、“一言既出,駟馬難追”這些流傳了千百年的古話,說明從古至今這都是人們非常重視的重要品質。在中國幾千年的文明史中,人們不但為誠實守信的美德大唱頌歌,而且努力地身體力行。
孔子早在2000多年前就教育他的弟子要誠實,“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知道的就說知道,不知道的就說不知道。而不是去逞強,明明沒有辦法做大還誇下海口,結果說得很好,卻做得很差。
曾子也是個說到做到的人,即時是對小孩子。有一次,曾子的妻子要去趕集,孩子哭鬧著也要去。妻子哄孩子說,“你不要去了,我回來殺豬給你吃。”她趕集回來後,看見曾子真要殺豬,連忙上前阻止。曾子說,你欺騙了孩子,孩子就會不信任你。說著,就把豬殺了。相信這個孩子長大,也一定是個說到做到的男子漢。一次,媽媽給小慶齡講了“自食其言”的故事。
春秋戰國時,魯哀公的身邊有一個重臣叫孟武伯,他有一個最大的毛病,就是說話不算數。因此,魯哀公對他很不滿。一天,哀公舉行宴會招待群臣,孟武伯和哀公的寵臣鄭重也參加這次宴會。孟武伯向來不喜歡鄭重,在宴會上借機出鄭重的洋相,便問道:“鄭先生怎麼長得越來越胖了?”哀公聽到後,便插嘴道:“一個人常常吃掉自己的諾言,當然會長肥呀!”在座的大臣一聽就知道哀公並不是批評鄭重,是在暗中指責孟武伯說話不算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