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總序(1)(1 / 2)

事實與價值認同是每個生命體思想理念與行為發生的前提,所不同的是思想理念產生是以事實理性為基準,而行為的發生卻是以價值性為前提的。

每個生命個體,隻要他存在著,他對這個世界的意義的賦予就沒有完結。生命就是一條意義的洪流。所以,問題就在於他以怎樣的方式去完成構建一個外在的意義世界和一個完美的意義自我!

何以為生,表現為一個生命個體會以怎樣的智性水平和方式來創造意義世界,以滿足自需,以你的知識與本領體現你的創造效率;同樣,為何而生,卻表征著一個生命個體以何種生存價值目標和德性品質來獲準自我生命的方向,以你的人格品質表現著你生命的價值所在!所以,我一直認為,生命的全部價值意義不僅僅表現在我們何以為生,而且還建立在我們為何而生的人生目標之上。但問題在於,我們總是讓我們的智性最大限度地解決何以為生的機巧問題與效率結果,放棄那為何而生的生命目標。故而才有了人人在欲望的煎熬中心怠力疲,在滿眼的誘惑中日漸失去淡定的心靈、堅忍的毅力、奮鬥的目標和信仰,靈魂深處的那種“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親情、愛情更是恍如隔世,德智依存的善美平衡日漸傾覆,靈秀創新的神思也日漸遲鈍,乃至於角色使然的行為規範也被利欲熏心的貪婪置於腦後。一句話,我們作為靈智的人類在立足於我們值得驕傲的意義世界之前,也漸漸地離我們構建起完善的意義自我愈來愈遠……

怎樣成就一個生命個體的意義自我?這是每個人乃至於人類社會發展的重要課題,它關係到每個人對自我的警醒;關係到他對自身行為的覺知;關係到他對行為角色關係的理解;關係到他在情感體驗中對自己生命實踐的感動;關係到他在內心對自己行為的角色認知;甚至關係到人類社會的可持續性發展,因為我們在創造意義世界的同時,也在同時創造著意義自我,前者依據自然法則,後者卻依據我們自己對自身思想德性和行為的覺悟……

我以為在每個生命體短暫的一生中,這種對自我的覺知不能離開對自我建構的五個主題。

第一,對生命存在與發展的德智平衡關係之覺悟:人生德智需雙修。人生論“智”,總離不開小至自我大至社會的生存實踐環境,在踐行中我們成就知識、本領和智性,並以我們行為結果所顯示出的高效能令我們激奮,且滿足我們的需要並再次激起新的需要,使我們在這樣一個輝煌的世界中倍感自己的偉大;人生論“德”,卻離不開我們對自身思想、理念以及行為的思考與感悟,我與他人之德境,我與自然之德境,我與自我人格之德境,無一不規定著“智”之方向,從整體性與根本性上思考德智之關係平衡,是人類及其行為科學的最高原則所在!

所以,人,隻有靈秀之智,不足以構成有益人生;人,隻有仰慕之德,也不足以構成生存之績效,隻有秉承德性之崇高,與靈性之智慧的統一才會有輝煌人生。這種德智雙修結構之型,構成了人生價值實現的合理基礎。無此基礎,偏智,不可得方向之正也;而偏德,不可得績效之足也,平衡是也!

第二,對生命存在與發展中的情感體驗之感悟:人為情生,是說我們所有的思想、理念和行為,無不是以情感體驗為介入。內驅力是生理需要,感情是心理反應。人體按其生物節律有規則地呼吸和補充水分之時,內驅力的反應功能相對呆板而固定,而感情的反應卻不受時間、條件的限製,即使在缺乏內驅力的情況下,感情也可以成為足夠強烈的驅動力量。換句話說,人必須遵守固定的時間或身體節律呼吸和飲水,但並不在固定的時間產生憤怒或喜悅。受虐狂喜歡痛苦和死亡;虐待狂憎恨愉悅的生活,任何興奮和快樂均被他們感受為羞恥或恐怖。顯然,這些情況並不是需要的內驅力所控製的。這一切又同時充分表明,感情體驗及功能對每個生命體的意義所在,並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每個人。

無疑,感情體驗不僅影響我們一生的行為選擇,還具體深深地影響著每一個體的認知、自我意識、德性諸要素。所以,每一個體為親情而牽心,為友情而執著,為愛情而癲狂,為人情而付出都是不可逃避的現實,問題在於我們以怎樣的感情體驗和態度生成給予人生一個情感定位,這就要求我們必須了解情感及其真切體驗的過程與功能。

一般來講,在我們思想的認識加工中,一旦與先前意識中的痛苦體驗發生聯係,便會通過防禦機製,去切斷或不去觸及同類加工過程。這裏的規律是,一定強度水平的情感體驗狀態,或說是心境,具有提高認知加工的效果,超強深度水平的感情體驗則幹擾甚至阻斷認知加工過程,過低體驗水平的感情則不足以維持認知加工要求的激情量。這一原理將對大多數青年的親情、友情、愛情與人情的體驗過程具有普適意義。不同個性和文化成員對情感體驗的外顯反應方式,將具有差異性。當你憤怒時,你會大喊大叫還是默默承受?盡管內在體驗是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