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影響生命的忠告啟示(3)(1 / 3)

如果你做不到視金錢如糞土,那麼不妨換一種方式去看待金錢的價值。

台灣名作家劉墉某日到一位教授家拜訪,適逢教授的一位朋友去還錢。那人走了之後,教授就拿著錢感歎說:“失而複得的錢,失而複得的朋友。”

劉墉聽了,不解地問後一句話的意思。

教授說:“我把錢借給朋友,從來不指望他們還。因為我想,如果他沒錢而不想還,一定不好意思來;如果他有錢而想賴帳,也一定不好意思再來,那麼我吃虧也就一次,等於花點錢,認清了一個壞朋友。”

劉墉笑著說:“那你借我100萬吧?”

教授也笑著回答:“對於朋友借錢,隻要數目不太大,我總是會答應的,因為朋友應該有通財之誼。至於借出去之後,我從不去催討,因為這難免傷了和氣。因此每當我把錢借出去時,總有既借出去錢又借出去朋友的感覺。而每當他們把錢還回來時,我便有金錢與朋友一起失而複得的感覺。”

21.你手裏有一支筆,怕什麼?

無論你遇到了任何挫折,你都要堅持下去,不氣餒,不放棄。因為即便在非常絕望的境地裏,終歸還會有一樣東西是你生命中永遠的希望!

汪曾琪是知名的大作家,其作品享譽全球,但他的文學之路異常坎坷。

1946年的秋天,26歲的汪曾祺從西南聯大肄業後,隻身來到上海,打算單槍匹馬闖天下。

日子越拖越久,兜裏的光洋越來越少,可是找工作並不如他想象中那麼容易。能找的熟人都找了,能嚐試的路子都嚐試過了。

終於,有一天下午,一股海濤般的狂躁頃刻間吞噬了他!他一反往日的溫文爾雅,像一頭暴怒不已的獅子,拚命地吼叫。他摔碎了旅館裏的茶壺、茶杯,燒毀了寫了一半的手稿和書,然後給遠在北京的沈從文先生寫了一封訣別信:怪隻怪生不逢時,今日與君一別,隻能來世再見!……

還沒有從自殺情結中解脫出來的汪曾祺很快就接到了沈先生的回信。沈先生在信中把他臭罵了一頓,沈先生說:“為了一時的困難,就這樣哭哭啼啼地,甚至想到要自殺,真是沒出息!你手裏有一支筆,怕什麼!”

沈先生在信中談了他初來北京的遭遇。那時沈先生才剛剛20歲,在北京舉目無親,連標點符號都不會用,就夢想著用一隻筆闖天下。但隻讀過小學的沈先生最終成功了,成為國內外享有盛譽的大作家。讀著沈先生的信,回味著沈先生的往事和話語,汪曾祺先是如遭棒喝,後來一個人偷偷地樂了。

不久,在沈先生的推薦下,《文藝複興》雜誌發表了汪曾祺的兩篇小說。後來,汪曾祺進了上海一家民辦學校,當上了一名中學教師,再後來,他也和沈先生一樣,成了國內外享有盛譽的作家。

22.有時一定要勇敢堅決地把“不”字說出來

在不利的環境下勇於說“不”,不但是對自我的尊重,而且隻有我們尊重了自己之後,別人才會懂得如何尊重我們。

韓培爾是德國很多有名氣的攝影家。

他剛參加工作不久,姑媽來到柏林看他。他陪著姑媽把柏林轉了轉,就到了吃飯的時間。

他身上隻有50馬克,這已是他所能拿出招待對他很好的姑媽的全部資金,他很想找個小餐館隨便吃一點,可姑媽卻偏偏相中了一家很體麵的餐廳。他沒辦法,隻得硬著頭皮隨她走了進去。

倆人坐下來後,姑媽開始點菜,當她征詢他意見時,他隻是含混地說:“隨便,隨便。”此時,他的心中七上八下,放在衣袋中的手裏緊緊抓著那僅有的50馬克。這錢顯然是不夠的,怎麼辦?

可是姑媽一點也沒注意到他的不安,她不住口地誇讚著這兒可口的飯菜,他卻什麼味道都沒吃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