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花開一季水芙蓉,歲月如梭紅顏逝(1 / 3)

第二章 花開一季水芙蓉,歲月如梭紅顏逝

有人說過這樣的話,婚姻是一雙鞋,鞋的大小是否合適隻有自己的腳知道。不必妄自菲薄地猜測林徽因與梁思成是否幸福,也不必去猜測徐誌摩在林徽因的世界中扮演了什麼角色。

梁思成擁有的是與林徽因攜手一生的姻緣,而徐誌摩似乎一直在林徽因的心門外徘徊,還不及他的好友金嶽霖。

都說美麗的花需要配上精美的花瓶,上好的茶需要用頂級的茶具沏泡,美麗的佳人需配才子,每個人都祈求圓滿的結局和美好的過程。

實際上,有缺憾的美更能讓人記憶深刻,比如在林徽因的生命中,出現過一個用一生默默守護著她的男子——金嶽霖。他不如徐誌摩一般激情如火,心似驕陽,沒有那無法比擬的家庭背景;他不似梁思成一樣愛如水,心如明月,也沒有近水樓台的機會;但是,他卻一直站在林徽因的身後,看她笑靨如花,看她悲戚如草,看她與徐誌摩的紛紛擾擾,看她嫁入梁家為人婦,看她離開這個給她帶來了諸多悲傷與歡樂的世間。他將愛記在心中,將思念係在歲月的風中,即便到了古稀之年,還想著這個自己深愛的女子,曾經真摯麵對婚姻與愛情的女子。

雨過清明,寒風退卻,暖風襲來,陣陣青草香。柳枝紛飛,微風輕柔,樓前駐步,思念湧來,不見她笑如春花,卻見她眉梢緊鎖,倘若是心中愁苦,為何不尋他一解清愁。紅顏語,君子聽,這便是一份情意。念不完的惆悵,思不完的憂傷,一生的愛卻無半點後悔。

說起金嶽霖,要從徐誌摩想方設法與張幼儀離婚說起。金嶽霖是徐誌摩的好友,雖然是好友,處事風格卻迥然不同。徐誌摩完全被自己的情感所驅遣,致使狂烈的感情之火燒熔了理智,而金嶽霖自始至終都以理智駕馭自己的情感,盡顯超脫凡俗的襟懷與品格。

金嶽霖為了林徽因一生未娶,一直伴在林徽因左右,像是花枝上的綠葉,默默守護。其實,這也不過是世人美好的願望,在梁思成的續弦林洙的回憶錄中,曾經記錄著這樣一個故事。

剛結婚四年的梁思成與林徽因聚少離多,而風華正茂的林徽因卻是諸多男子傾慕的對象。她的美麗在歲月的打磨中,又增加了幾分雍容,幾分滄桑,同時還帶著些同齡女子少有的天真。那份美麗不可尋,那份氣質讓人傾心,再加上林徽因的妙語連珠,說話時神色間的自信,終是如雁過留聲,一份幽香淡然彌久。

一九三二年,梁思成結束了在河北寶坻的考察後,滿心歡喜地回到家,見林徽因並沒有歡悅欣喜,而是掛著一副哭喪的模樣,就關心地詢問,林徽因卻說道:“我苦惱極了,因為同時愛上了兩個人,不知怎麼辦才好。”

不知道當時梁思成聽到這番話是怎樣想的,但麵對一臉無辜的林徽因,梁思成並沒有馬上質問她,也沒有匆匆給出他的答案。梁思成不知,呆板的金嶽霖到底比自己好在哪裏。梁思成冷漠的表情出賣了他心中的痛苦。看著淚流的林徽因,他的眼淚也隨之而落。

梁思成徹夜未眠,或許他在猜測是不是當初的徐誌摩,還是哪一位俊彥。看到熟睡在身邊的林徽因,梁思成的心裏不知道有沒有一絲後悔,或許是有的。妻子一臉無奈又無辜地說“愛上別人”是否是對自己的否定,梁思成不得其解,無論如何,這樣的純真與無辜到底是傷了梁思成的心。

第二天,清早起來,梁思成並沒有責問林徽因,隻是堅定地對她說:“你是自由的,如果你選擇他,祝你們永遠幸福。”得到梁思成的答複之後,林徽因又將這些話轉告給了金嶽霖,金嶽霖的回答更是直率坦然,“看來思成是真正愛你的。我不能去傷害一個真正愛你的人。我應該退出。”

從此之後,金嶽霖便與林徽因夫婦毗鄰而居,成了他們夫妻倆一輩子的鄰居,一輩子的朋友。

這段故事有幾分戲劇性,林洙嫁給梁思成時,梁思成已過花甲之年,卻仍沒有忘卻那段往事。不知道梁思成對於林徽因那段似有似無的婚外情久久不能釋懷,到底是在意還是不在意。

或許林徽因當真是個天真無邪的女子,所以她能夠將心中的感情傾灑;或許梁思成是愛極了林徽因,所以容忍她的感情出現偏差;又或許金嶽霖麵對愛情有著超越常人的理智,才最終將這份愛掩在平靜之下。

這件事似乎就是一個插曲,過去了也就煙消雲散了。再說金嶽霖,雖然最後放手,卻讓自己留在了林徽因的心中。金嶽霖一生未娶,一生沒有愛過別人,一生站在了林徽因身旁。

其實,金嶽霖和徐誌摩一樣,他們在心底為林徽因留了一方重要的位置,不會被時間磨去,也不會被瑣事掩埋,但是他們也有著自己的生活和感情。金嶽霖其實也經曆了幾段感情,但他的每段感情都無疾而終,也許這一切注定了他要為林徽因守候一生。

林徽因被胡適稱之為“中國一代才女”,的確,她不僅在建築學、美學上有造詣,在文學上也有著自己的特色,簡短上口的一句“你若安好,便是晴天”,雖然短卻暖暖入心,不禁讓人心裏泛起陣陣感動。

想來,林徽因便是這樣一個女子:簡單不繁瑣,帶著自信,在紛亂世相中我行我素,敢說,敢做,有著屬於自己的夢想和愛。簡單的女子,卻有著不簡單的人生。

有些人說,倘若林徽因放下眾星捧月般的光環,或許她的詩歌更加優美,她的建築成就也會更為卓著。但是,倘若沒有了眾星,有誰會看那一輪孤獨的皎月?

有人說圍在林徽因身邊的大都是男子,因此與她同時代的女作家,比如淩淑華、冰心等似乎都對她頗有微詞。所以,李健吾就曾說過這樣一句話:“林徽因的聰明和高傲隔絕了她和一般人的距離..絕頂聰明,又是一副赤熱的心腸,口快,性子直,好強,幾乎婦女全把她當作仇敵。”

身邊沒有女性朋友的林徽因也會寂寞吧,每個人都看到了玫瑰公主一樣的林徽因,卻忽略了她的童年,忽略了她坎坷的命運。兒時,她獨自與性格極端的母親獨處,又幫著二娘照顧同父異母的弟妹,當一家人搬到天津時,年僅十二歲的林徽因獨自撐起了一個家。

後來,她又隨著父親遠渡歐洲,在林長民外出處理公事或開會時,她就會一個人待在陌生的異國他鄉,獨自品味一連半個月的孤獨。她堅持著,總是能夠在所有不如意中找到美好的一麵,歐洲一行帶給她最大的收獲就是找到了自己的方向——研究建築學,還影響了後來成為我國著名建築學家的梁思成。

不能用簡單的詞彙形容林徽因,堅韌的性格、美麗的容貌、充滿故事的一生,這些或許都略顯些單薄。林徽因不隻是享受著繁華與熱鬧,她也耐得住學術的清冷和寂寞;她的日子不僅僅是衣食無憂,也曾飽受生活的艱辛和貧困。她能夠在沙龍上作為中心人物被愛慕者簇擁,也能夠到窮鄉僻壤、荒寺古廟中作業。

林徽因不憚艱辛隨著梁思成四處考察古建築,不顧重病伏案疾書,此時的她忘記了自己出身名門,忘記了自己是被捧在手心裏的林家長孫。隻是紅顏薄命,林徽因少女時就重疾纏身,到了中年後,拮據的家庭生活狀況使她的病症更加嚴重了,然而她卻拖著重病的身體與梁思成活躍在建築學領域。林徽因最終被病魔奪去了生命,那一年她隻有五十一歲。在這五十一年中,有著太多讓人感動、揣摩不透的故事,也留有太多讓人意猶未盡的詩句。

林徽因走的那天,在靈柩中,擺著白如冬雪的挽聯,“一身詩意千尋瀑,萬古人間四月天”,這是守了她一生的男子——金嶽霖為她寫的挽聯,也是她一生的寫照。其實形容林徽因最貼切的一句話,正是出自她自己詩集中的那句:“你是人間的四月天!”

王映霞:蘇杭湖畔風中搖曳的虞美人

楔子

煙雨迷離中的江南如詩如畫。小院裏,濕潤的石階上青苔叢生。神情充滿好奇的金鎖舉著一把油紙傘,蹲在了石階旁,用手指輕輕滑過幽綠的青苔,瞬間,不由麵露難堪,隻見她甩了甩手,而後癟了癟嘴,徑直進了屋。

門外的雨淅淅瀝瀝,杵在門邊兒的油紙傘上淌下無數的水滴,很快將地上浸濕。金鎖坐在木椅上看著窗外,突然將嬌嫩的小手伸出窗外。雨滴一滴滴地打落在手心,隻見她突然攥住手心裏的雨,倏地,再伸開,隻留下一絲濕冷。

雨水滑過掌心,惹得金鎖展顏一笑,這一刻,稚嫩純真的笑容讓所有一切都黯淡半分,小小年紀卻已顯露出傾城之色。那日之後,金鎖不再是昔日裏金府的寶貝,而是王家矜貴的長孫。從此世間再無雨中玩耍的金鎖,隻有伴著淡淡書香的王映霞。

此時,在書卷氣息中無憂成長的王映霞或許不知道,她的人生將會如這春末的江南,有著很多顏色,或是清幽的綠,或是妖嬈的紅,或是淡雅的粉。轉瞬間,當年的女孩兒出落成了美麗少女。

每個少女都做著一個美麗的夢,關於愛情,關於姻緣,但是夢終究隻是夢,敵不過現實,變不成自己真正的人生。當少女成了為愛傷神的女子時,所有的憂鬱都隨著年紀慢慢爬上了她的絕俗清麗的麵頰。

暮色落下,夕陽也倦了,想要離開這繁雜世間時,晚霞褪去,單留幾分寂寞蕩漾。這時候,在燈影斑駁中,聽到木槳輕觸層層水波惹出的聲響,淺淺的聲響打破了此時的寂寥。江上泛起了層層霧氣,在縹緲的水霧中,女子帶著滿麵憂傷,獨坐船中,曾經的愛意闌珊,不過如半空的雲煙,隨著夜色淡了去,想來便清淚落衣襟。

水中月影殘,煙波槳聲傳,她本做慣了被人捧在手心的珍珠,受不了被遺棄在角落,哪怕隻是片刻。就像是一杯散著濃香的茶,隨著點點滴滴的時光,濃香慢慢淡去,看過晨露迎皎月,最終卻成了一杯無人問津的涼茶。

也許,曾經的傷害已隨風飄出了西窗,也許,當年的斑駁苦楚也染了香草的氣息,隻是,了卻紅塵的蘭坡,當真能將心底那些辛酸藏盡,當真能看透塵間的粒粒埃土嗎?

女子,再大的才情厚德,也不如貌美如花的容顏;男子,再如何揮灑豪邁書寫才情,卻也逃不過靨若桃花的美色,這便是現實的紅塵。不知拆了旁人姻緣、奪了旁人幸福的愛情,到底能否地久天長?

天生麗質難自棄,美人如嫣心如水

王映霞是美麗的,縱是在美女如雲的蘇杭,王映霞也能夠脫穎而出,所以當地流傳一句話:“天下女子看蘇杭,蘇杭女子看映霞”。

在浙江女子師範學校讀書的王映霞是學校裏的風雲人物,當然並不隻是因為她奪人眼目的絕色容貌,還有在書香門第熏陶下的那份才情。別的女同學大都在閑暇時間聊天,或者說著一些悄悄話,然而王映霞每到下課的時候,就會捧著書,一頁頁地細細品讀。

在校園裏,總有那麼一處風景讓人賞心悅目,或許是在潺潺小溪旁的石凳上,或許是在高大樹冠下的青青草地上,或許是在學校涼亭的一角。王映霞在沒有課的時候,就會抱著一本書坐在這些無人打擾的角落。

隻是王映霞素來不喜歡那些拗口的駢文,也不喜歡古籍裏麵的枯燥無味,她喜歡魯迅筆下的犀利,喜歡沈從文筆下的唯美,也喜歡鬱達夫筆下的頹廢。

有時候她會因為書裏的文字難以控製自己的情緒,或是在犀利的文字中感到了一陣陣心血澎湃,或是在唯美的文字中尋到浪漫,尋到山清水秀間那股心曠神怡,或是在大膽的情愛描寫中,羞紅了嬌豔的臉頰。總之,王映霞讀書,很是投入。她本就是個細膩的女孩子,在文字間暢遊時,自然生出很多情感。

涼亭下,小溪邊,一個美若仙子的少女,捧著一本書,雖然沒有一杯濃鬱香溢的茶,卻也讓人感到了暗香湧動。沉浸在書中的她美麗難擋,她的美透著寂寞,她的美總讓人意猶未盡。

即使周圍的人都稱讚她的美麗,但王映霞卻是寂寞的。當時,浙江女子師範學校裏都是些花樣年華的女學生,雖說大家一心學習,但閑暇之餘,也會喜歡攀比,比誰的衣服漂亮,比誰梳的頭發更精致,比誰的容貌更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