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性並不是什麼錯事,更不是壞事,每個孩子都在用獨特的個性眼光來審視周圍的世界。可是,當我們步入成年人的社會,太有個性就容易受到傷害,因為別人不會再像對待孩子的單純無知、棱角分明那樣來對待我們。我們的過分個性、特立獨行在別人看來就是一種傻,有時候還會變成利刺傷害到別人,我們也會為自己過於個性化的行為或者思想付出代價。

這是一個現實的社會,不但有光明也有黑暗,當然也包含了魚龍混雜的各方人群。麵對其中的一些人和事,我們必須學會適應它,當我們無法改變他們的時候,就隻能改變自己,讓自己努力去適應這個社會。如果不想處處碰壁,就必須懂得一些有關社會的“潛規則”,適當地掌握一些基本的人情世故、交際禮儀和溝通技巧。

天真、幼稚、幻想,這些意義單純的詞語,都應該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漸消逝,畢竟生存就是一件殘酷的事,有的時候,世態就是很炎涼。而我們又怎能依然不諳世事?又怎能帶著童年時特有的鋒芒畢露與成年人相處?就像一朵花要常開不敗、一棵樹要枝葉茂盛一樣,都必須經曆過風雨的洗刷後,才能夠茁壯成長。而那些過分的個性、凸顯的鋒芒都將會被社會的現實曆練成為靈活多變、圓融通達。

我們要知道,太過尖銳的個性會讓你周圍的人在你的氣場內如坐針氈,左右不是,時間久了你就會發現你身邊的朋友會越來越少。

或許有些年輕人會問,難道我們要學習某些人的圓滑世故,毫無個性嗎?當然也未必,太沒有個性,有時候也會適得其反。要知道,將好的個性運用在正確的地方,有時候會取得更加驚人的成就,也往往擁有更多、更好的創新思維。而且,太過溫順的個性會讓你周圍的人對你不夠重視,長此發展,你會像軟麵團一樣任人捏扁。

因此,年輕人在處世方麵,一定要學會“活”,將個性變成一種可以調控的“和”,有度有量,可以變化,可以調和,絕不可再拘泥於書中那些知識,一成不變。世界是圓的,萬物是活的,思想是縹緲的,人心是多變的。靈活地運用做人之道,就能在這個無形的世界中,給自己塑造一個有形的自我。

本書不是教年輕人拚命地迎合別人,丟掉個性,忘記自我,而是告訴年輕人在處世方麵,在善良、真誠、寬容的基礎上,還要學會做事,靈活而圓融地做事,“別太有個性也別太沒個性”地做事,在保護自己和不傷害到他人的基礎上做事。

本書將從主觀和客觀因素一起出發,對你的性格死角進行一次全麵的清掃,讓你更好地了解自己,了解生活,了解你所生活的這個真實世界,從而帶領你更好地把握你的工作、生活,更好地享受親情、愛情、友情,更好地發掘人脈資源,為將來的幸福生活做好鋪墊。這本書將是你的良師益友,未免於給人留下說教印象,本書采用溫和的語氣娓娓道來,這種諄諄教導完全發自內心。每個角度、不同的命題都選取了新鮮、活潑的案例,不是枯燥無味的條條框框,亦不是艱澀嚴肅的教導指正,隻是一些建議、一些提議,希望能幫助你解決一些困惑,對你有所幫助。

當然,關於性格的問題,我們一直在探索之中。限於自己的水平,呈現給讀者的內容,難免會有紕漏,期待讀者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