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當今時代,對於社會和個人的關係而言,永遠都是先有社會後有個人,它不像先有雞還是先有蛋那樣糾纏不清。一個人赤條條地來到這個社會上,要想生存就要首先披上社會的外衣,融入社會這個大家庭,積極主動地被社會所同化。你也許很有個性,也很有能力,而且擁有的是能改變社會的能力。但你個性再強,如果和所處的社會環境格格不入,那你必將成為孤家寡人;你能力再強,也不可能單槍匹馬、揮刀舞棒地去改變社會。一個人的發展、成功曆程必然是先去適應環境,洞悉環境的本質和底裏後,再努力改變自己。正如一位哲人所說,當你發現自己改變不了環境時,你不妨學會先改變你自己。改變自己的目的,就是使自己更好地適應環境和融入環境,然後再變被動為主動,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和勇敢精神去逐漸改變環境。所以,先適應,再改變,這是成功的定律。
適應能力對一個成大事者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它是你做事、謀生存的基礎,是一個人立於不敗之地的基石。對於我們所處的現實環境來說,與其選擇違逆和對抗,還不如選擇適應和乖順對我們更有利。我們要學會適應周圍的環境,因為誰也無法讓環境隨人意願去改變,你可以改變自己,從而更好地適應環境。如果一個人連最基本的適應環境的能力都沒有,又談何成就自己的夢想呢?學會適應主要不在於適應自己,而是力圖適應別人;學會適應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改變自己,迎合環境和適應環境。隻有這樣,你才可能在社會競爭的舞台上開辟出一方屬於自己的天地,站穩自己的腳跟。
但一味地去適應別人適應環境,必然使自己永遠處於被動地位,使自己永遠跟在別人的後頭。從這個意義上講,一味地適應就是畏首畏尾,裹足不前。要想有大成就、大作為,就必須要學會改變環境,創造環境。環境是我們用來改善的,而不僅僅是用來適應的。
如果你能夠改變自己,其實也就是在改變環境。每個人有每個人的環境。我們雖然生存在同一片藍天下,其實是生活在不同的環境裏。因為環境是相對於每個人的生命主體而言的,每個生命主體看到的世界並不會完全一樣。有人看得很重的東西,有人卻視之如敝屣。俄國作家索爾尼仁琴說過的:每一個人都是宇宙的中心,每一個生命的消亡,都是他的宇宙的消亡。叔本華則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世界,每個人在死亡前都會意識到自己世界的末日來臨了。
因此,他得出的結論就是:世界是我的意誌與我的表象。如此來看,你不能夠改變環境,還能夠改變什麼?記住:你就是環境中的一分子,而且是環境中最重要的那一份。你改變了自己,也就是在改變環境,關鍵是看你怎麼改。
學會適應也好,學會改變也好,最重要的是需要我們有一副聰慧的頭腦和靈動的眼睛,讓自己做生活的有心人。在許多時候,我們出入的地方並不都是壯觀的大門,或雖有大門也不是隨時可以出入的。在這時你就要學會彎腰和側身,隻有暫時放下自己的尊貴和體麵,你才能夠出入,否則你隻能被擋在大門之外。要學會改變,就是要時刻準備好應變的策略,審時度勢,這正是在社會中做事,特別是在職場中做事的人,尤其是決策人所必備的,隻有具備學會改變的思維頭腦,才能保證自己的公司或事業立於不敗之地。有些時候,迫切應該改變的,或許不是環境,而是我們自己;人類可以經由改變自己而改變命運。如果你對現在的處境感到不滿,那就請你學會主動地適應和改變,你會成為命運的主宰者;被動地適應和改變,你隻能終生受命運的擺布。
先適應,再改變,這是成功的鐵律。因為它符合人們對事物的認知規律。無論對於哪個行業,經營人際關係也好,經商也好,謀職也好,為官也好,都必須要經曆先適應、後改變的發展過程。遵循了這條鐵律,你的事業就會由小到大、由弱到強。學會了適應和改變,你就會成為事業中的佼佼者。
作者
2010年3月於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