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推薦序1 ] 保持對於“我”的熱情(1 / 1)

新精英生涯創始人、著名生涯規劃師 古典

我瀏覽完所有龍哥的文章的開頭,邊看邊樂——前10篇裏有9篇都在第一行出現了“我”字,最近是第二個字“在我看來”,最遠的也隻在第二行。

我想,一個多麼自戀、熱情又有洞察力的家夥才會這麼寫作,就著自己的故事看人生,就著自己的人生談你的人生(當然我病更重,請看開頭)。尼采應該是這麼寫的祖師爺,他的《看哪!這人》裏直接從目錄開始“我”起:“一、我為什麼這樣智慧; 二、我為什麼這樣聰明;三、我為什麼寫出了這樣的好書。”

但是,好在這是一本很真實關於“我”的書。

馬克·吐溫曾經談論自己的寫作方式——他常常會麵對一張白紙好幾個小時,寫了又劃掉,一直到有一句“真實的句子”被寫出來。然後他對自己說:“如果我能寫出來一句,我一定能寫出下麵一句。”一直到完成整本書。

我覺得這本書也是這樣寫就的。

這是一本關於青年人“我”的書,所有的故事都從“我有一個朋友”開始,到“我發現”,然後是“我覺得”結尾。借著這些故事,龍哥在書裏討論“你隻是假裝很努力”,宣布“我已經長大了,放手吧”,告訴你“告別的時候要用力一點”,討論“誰是對你好的人”和“別和太愛的人結婚”,有時候我會很感歎,一個九零後,竟然能有這麼有趣的思想……

如果你和我一樣,在這個飛速發展的中國城鄉街道裏長大,在壓抑的中學大學裏度過殘酷青春,在功利主義的社會裏闖蕩,兜裏又還揣著夢想,這些問題你就避無可避。就像抱著一隻心愛的兔子擠地鐵的人,這些問題如麵目模糊的陌生人向你迎麵擠來,你避無可避,隻能迎擊。

所以,這是一本真實的書。故事都是真實的;觀點不管對錯,也都是真誠的。以做學問的角度去看——這些“我的一個朋友”的故事,無名無姓,麵目模糊,很難成為立論的證據。但讀完體味,又覺得其真實豐滿——你幾乎馬上能對應出生活中的人來——就像你講的那些關於“我的一個朋友”的笑話,聽的人都知道那就是你自己啊。

我也曾特別端著地寫:“從生涯規劃專業的角度,很多地方還需打磨——有些觀點還有些衝突,有些思考缺乏體係。但是這樣的思考難能可貴。”這樣顯得我比較理性和專業,後來我也把這句話劃掉——因為這個說法不真實。

真實的青春,不是這樣的。

真實的青春是無知的,等我們中年回頭,我們發現我們原來對於人生、社會、感情其實一無所知,但那個時候,請保持這種寶貴的無知。

我們雖然不了解這個世界,但莫名其妙覺得可以走遍;我們雖然不理解愛情,但是每一次都全力以赴;我們雖然被社會撞得頭破血流,但是我們樂觀得要死,認定這個世界會因為我們而改變。

最後,這個世界真的就因為這樣的人改變了。

這種寶貴的無知,最有力量。

紀伯倫說:“你無法同時擁有青春和關於青春的知識;因為青春忙於生計,沒有餘暇去求知;而知識忙於尋求自我,無法享受生活。”所以年輕就要輕狂一些,中年要穩健一些,老了就端莊一點。如果你年輕時候不輕狂,老了老了又憋不住了,這就是耍流氓。

所以我覺得讀這本書,比讀本虛頭巴腦、不講人話的《人生20個你不可不知的哲理》之類的書要暢快得多;比讀一本不知道哪裏翻譯過來,以“當紮爾伯克小時候”或者“麥克斯是矽穀中XX公司的CEO”開頭的成功案例集要接地氣許多——別矽穀了,翻譯這本書的人連中關村都沒去過。別講理論,別說別人,就說你自己。你自己的故事,自己的快樂,自己的痛,才最有力量。

別問這個世界需要什麼,做你自己,這個世界需要的,就是你做你自己。請保持這種對於“我”的熱情,這種年輕時寶貴的無知。因為,世界就是因為你這樣的人改變的。

2015年5月10日

古典